賈 亮
(1.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黃河中游、海河上游,是全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隨著我省道路建設等生產建設活動加快進行,在支撐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從政策和防治技術兩個方面,解析山西省交通行業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幾點建議。
1.1.1國家層面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形成“五位一體”。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2010年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對生產建設項目防治水土流失做了多項規定,比如第24條至29條、第38條對生產建設項目選址、選線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新水土保持法的提出,強化了水土流失的預防保護;強化了水土保持規劃的法律地位;新增加了水土保持監測內容,加大了監督的力度;提高了處罰力度。
1.1.2山西省層面
近年來,山西省交通建設項目比較集中,部分施工單位在施工進行中未按規定地點棄渣,亂倒亂棄亂象頻發,堵塞溝道,且無防護措施,水土流失嚴重,影響河流行洪,甚至影響道路涵洞、橋梁的安全。2012年,山西省水利廳會同黃河和海河等流域管理機構對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情況展開了監察排患行動。對行動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督查和限期整改,取得了顯著的執法效果。
2014年,山西省交通運輸廳出臺《關于做好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對高速公路的水土驗收提出具體要求,對2014年以后施工的高速公路的水保驗收工作,要求進行水土保持方案變更審批工作;切實落實水土流失防治的“三同時”制度;按規定開展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和技術評估等相關工作。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防治基本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邊坡侵蝕規律方面,并得出系列成果;在道路路基和路塹產生匯流和泥沙的研究、道路堆渣場水土流失的研究比較少,對水土流失預測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無法提供充足的科學的理論依據。在防治技術方面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路基和路塹綜合防護、堆渣區的植被綠化工程等,并在道路建設中進行了運用,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1)山西省交通廳在《關于做好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工作的通知》中對2014年以后新建高速公路的水保驗收工作做出了規定,要求嚴格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按規定開展相關水土保持工作,但是對于其他國省干道改造工程等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工作還未做出相關規定。
2)早在2005年水利部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中就要求建設項目的初設審查需有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機關參加;山西省水利廳還未制定相關政策,山西省交通廳也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對公路建設項目在設計與施工階段水土保持設施提出具體要求。
3)《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保“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重點建設內容包括“在中部山區選擇公路實施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山西地處黃土高原,作為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省份之一,目前還未開展公路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的相關工作。
2.2.1基礎理論研究方面
水土保持學科在實際應用中分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程,前者即傳統的水土保持,主要為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和防沙治沙治理,其科研起步較早,課題實驗和相關研究數量較多,資料較齊全,我國高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教學也主要集中在此方面。而公路屬于開發建設項目,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有較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工程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全部是人為造成的,經常穿越不同的地貌類型區,占地和擾動面積大,取土和棄渣量大,水土流失嚴重,特別是棄渣場,由于是人為造成的松散堆積物,破壞了原地表結構,傳統的理論研究不能完全適應于公路建設項目,所以公路水土保持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科學實驗資料數據較少。
2.2.2水土流失防治技術方面
以高速公路為例,雖然路基邊坡防護已經以植物措施為主(拱形骨架+框內植草),綠化率得到相應的提高,但路塹邊坡防護(特別是石質邊坡)還是以工程護坡為主,造成生硬視覺感受的同時也失去了原有地表保持水土的功能,綠化率和植被恢復率也比較低。這方面其他省市有較好的治理理念和經驗,深圳市從2008年開始,不再允許建設項目存在硬性邊坡防護措施,大量的石質邊坡采用噴混植生等措施進行防護,生態效益顯著。
水土流失監測方面,我省公路的水土流失監測起步較晚,由于交通類項目有自身的水土流失特性,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次侵蝕比較嚴重,并且常常穿越不同地形地貌類型區,水土流失形態多樣,與傳統的水土流失監測相比較,監測方法和內容也有較大的不同。我省目前還無專門針對公路項目的水土流失監測的方法和體系,由于公路水土流失治理的理論和方法還在研究探索當中,多數建設單位不重視水土流失,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監測流于形式,并且缺少長期的連續性的監測數據。
1)出臺具體政策文件,對于省內的國省干道改造工程等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工作作出明確規定;對2015年開始改造的國省干道工程等其他公路工程,要求嚴格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按規定開展相關水土保持工作。
2)出臺具體政策文件,對公路建設項目在設計與施工階段水土保持設施提出具體要求,要求設計單位嚴格按照水保設計規范和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進行設計,合理設置取、棄土場;施工過程要求施工單位嚴格施工管理,監理人員嚴把質量關,搞好恢復治理,控制人為水土流失。
3)制定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技術標準,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及水土保持設計工作。
4)在省內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選擇在建高速公路,對高填深挖邊坡路段以及取棄土場等臨時占地開展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
1)公路工程人為擾動面積大,經常穿越不同的地貌類型區,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和機理種類多樣,水土流失量非常大,故應在不同的地貌類型區選取典型路段開展土壤侵蝕機理研究工作;
2)全面推廣成熟度高,實施效果好的生態修復技術。特別是道路石質邊坡,無法實施普通的綠化措施,可以根據工程項目的特點,采用噴混植生、客土噴播、新建植生槽等先進技術進行綠化,提高綠化率和植被覆蓋率的同時提高邊坡的保水固土的功能;
3)根據公路建設項目自身的特點,構建公路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監測體系,為公路水土流失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應制定科學合理的針對公路行業的水土流失監測標準、規范,加大衛星遙感和計算機技術在水土流失監測中的應用,結合全國水土流失監測基礎數據庫,建立公路行業自己的數據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