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海 霞
(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筆者經過研究分析之后發現,現階段國內的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并不平衡,前者落后于后者,這突出體現在了兩個方面,其一,發展速度慢;其二,技術含量低。BIM技術(建筑信息化)模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筑企業造價管理中的數據儲備、共享以及檢索的精準性。新時期下,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工程造價管理中必然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通常情況下,每個工程項目都會囊括決策、設計以及施工等環節,而這些環節又涵蓋了建設、安裝與設計等不同的專業內容。即使是相同的信息,在工程項目中的不同環節往往會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與體現特征,這一般會導致信息的共享難度大,有效信息少等問題。BIM技術依托于信息數據,通過建立物體是BIM模型,使其相關參數可以體現出全部的項目數據。同時,該技術還借助應用空間拓撲關系與3D布爾運算把所表現出的數據作系統的規范,然后存儲在信息系統內,最后就成功的建立出了數字化模型。建筑工程通過應用BIM技術,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獲得工程的相關信息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工程信息過多的現象,同時還有效提升了各個部門信息交換效率。從整體上看,BIM技術的基本特征包括:
1)數字化。BIM模型應用了數字技術,模型所具有的所有屬性都能夠借助相應的參數體現出來,而且各不相同。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BIM技術可以面向對象化,還可以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后再傳送到其他系統中。
2)可視化。即使是用三維立體圖形來體現二維式結構,相同的構建依然可以具備可視性,而這種可視性可以使構件進行聯系,相互反饋信息。這樣一來,BIM技術就達到了視覺層面上的可視化,同時還能將工程從方案設計環節一直到施工結束環節中的所有環節都進行可視化的管理。
3)模擬性。BIM技術能通過不斷的模擬構建出模型,還能夠模擬出一些在施工過程中不易控制的環節,包括施工進程、能源節約以及特殊情況下的緊急疏散等。
4)可協調性。BIM技術所構建出的模型可以對工程施工的各個階段的工作實際進行模擬。除此之外,BIM技術還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招呼各個專業之間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從而保證施工進程的順利開展。
5)可輸出性。BIM數據庫,顧名思義就是該技術所搜集到的各種數據的存放系統,其中包括了器械設備清單、二維圖形等多項數據。
盡管新時期下國內的工程造價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管理方法與計價模式也在日益更新,但從整體上看,工程造價管理仍然和現階段的經濟水平提升之間有很大的不平衡,無法滿足社會進步的發展需求,必須要解決當中的多種情況。
筆者通過深入研究了當前國內的工程造價管理工作后發現,這項管理工作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部門數量過多,而且管理層也比較多。正是因為這一問題,才導致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難度大,而且合作效果也比較差。一些造價人員因為缺乏相關的數據技術能力,不能與其他部門管理者實現工程信息數據的及時共享,必須要借助電腦技術或手動操作等方法做不必要的二次加工,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價成本。
現階段,國內應用的造價數據基本上都是靜態和動態并用的模式。不同地域的人們根據本地的社會平均勞動率與平均成本價格來制定本地的消耗量指標與工程預算定額。而在調整市場價格問題上,則主要采用季度或月份發布指導價進行,之后再進行相應的工程造價制定與審核工作。各種建筑原料的單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就導致定期發布的指導價部門達到和市場價的統一,所以這種造價方法所建構的數據必然會和行業的實際產生很大的出入。不僅如此,一些建設企業通常會使用政府部門給出的定額信息,但是定額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慢,無法實時精確的體現出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情況,最終導致消耗量指標和建筑行業發展相互背離。
國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都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在制定定額標準時也就千差萬別。基本上所有的地區都會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定額標準,而且在制定工程量的計算規則時也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建設企業的計價規則就體現出了很大的地域性特征。
BIM技術有著多方面的獨特性,因此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工程造價管理過程中時必須要從不同的層面上作深入的分析,以下是筆者在深入研究了BIM技術后提出的工程造價管理應用策略。
當前,工程造價的相關數據大都是以表格的形式儲存在建設企業的管理電腦系統中,少數以紙質形式放置在檔案室中。但是實際上工程建設中所需要的以及所產生的信息數據量是非常大的,而這兩種數據存放方式又都是獨立的,這就導致在調取信息數據時效率低下,所需相關資料不完整等。將BIM技術引入到工程造價管理中后,BIM技術會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把與工程相關的所有數據統一儲存在數據庫中。所有的管理與工作人員都可以及時把更新的數據放到數據庫中以便他人使用,這樣就方便了造價數據的共享。除此之外,建設企業員工在制定、調整造價文件時就能非常便利的檢索相關信息了,例如工程指標等,最終提升報價的合理性。
未將BIM技術引入到工程造價管理中時,人們在估算工程量,調配人員、建筑原料以及器械時不得不依賴于自己平日積累的實踐經驗,而這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往往會有很大的出入。在BIM模型內加入時間、成本等因素之后可以為工程造價快速的調取所需信息,達到實時控制的目的,從而確保預算在預期內。
在過去的工程量統計工作中,企業通常都是人工通過設計圖紙統計的,然后再按照市場的發展實際制定出報表。這種統計方法往往比較費時,效率也不高,經常會由于造價人員的疏忽而出現各種錯誤。盡管近些年來計算機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造價軟件也層出不窮,但并沒有改善這一問題。而三維算量軟件應用了BIM技術之后就把工程量的統計難度大大降低了,工程量文件能非常方便的以電子報表的形式儲存在電腦中,極大的提升了造價數據的精準度。
BIM技術在工程造價管理中的引進并不只是構建模型,而是通過這個模型讓建設企業可以更加直接的預期到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并對其進行調整與改進,從而有效控制成本不會超支。由此可見,造價管理中引入BIM技術是有效的、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