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軍珺 王仕剛
(1.皖西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2.安徽皖都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建設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和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但我國城鎮化建設主要采用“大城市”發展方式,帶來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代價的后果[1],無法實現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生態宜居、社會和諧共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小城鎮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連接點,它能夠承接大城市的功能,又能對新農村建設起到輻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數小城鎮由于規模偏小,產業定位不合理,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環境污染型工業為主,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投資和管理效益低下,配套產業不完善,人口集聚能力弱,小城鎮發展動力不足。
2014年年底浙江省首先提出“特色小鎮”概念,隨后結合浙江省原有的地方塊狀經濟優勢,陸續建立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產業小鎮,推進了浙江省經濟創新發展,探索了一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路徑[2]。2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2020年前將培育1 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3],其中包括皖西地區的岳西溫泉鎮。
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4]。它不是行政區劃上的概念,不同于以往單一的建制鎮、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旅游區,也不是四者的簡單疊加。它是應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種新業態,是一種全產業鏈融合、各種創新要素聚合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平臺,是“產、城、人、文”有機結合的功能承載平臺[5]。
岳西縣溫泉鎮建制于1992年3月,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城北郊,距縣城僅6 km。境內自然景觀優美,人文資源豐富。目前,溫泉鎮主要依托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資源,重點發展以溫泉休閑度假、紅色文化旅游、現代農業觀光、養老及療養等二、三產業,2016年財政收入達到3 707萬元。目前,溫泉鎮特色小鎮建設有了初步規模,但也遇到了以下問題:
1)規劃編制停留在總體規劃階段,缺少其他層次規劃編制,指導性不強,規劃設計嚴重滯后于城鎮建設;規劃設計缺少城鄉統籌考慮;重視鎮區規劃建設,忽略鄉村規劃控制引導,導致建設隨意擴大規模,濫占耕地,盲目開發現象嚴重。
2)產業發展定位模糊,現狀溫泉養生產業發展層次低,上下游產業培育、協同發展格局尚未形成,導致溫泉養生項目內容單一,公共建筑缺乏特色,品味不高。
3)現狀山、城、水自然空間格局特色突出,但開放空間缺少有效整合,可感知度低;濱水地帶空間特色缺失,景觀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尚未形成特色地段。
4)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存在規劃趨同現象,產業、旅游、文化、社區功能融合度低,導致功能疊加不足。
將溫泉鎮納入到岳西縣縣域城鄉空間中分析研究,鎮區周邊鄉村地區由過去簡單的“農業生產地區”轉化為城鎮不可缺少的功能區和有機組成部分,進而對城鄉發展空間、生態環境作出統一的布局安排,將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規劃分析。借助特色小鎮建設,加強鎮區路網及配套設施建設,強化溫泉鎮規劃建設與縣城中心城區協調融合,實現城鎮點軸發展模式,加快城鄉融合。
以原有的《岳西縣總體規劃(2010年—2030年)》編制成果為依據,結合溫泉鎮自身發展要求和特色小鎮創建的目標,對土地利用規劃進行適當調整。首先,適當增加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滿足溫泉鎮發展旅游服務產業需要。其次,根據建設現狀和規劃矛盾,統籌考慮,減少重復建設優化調整用地布局。最后,保留建設條件較好的榆樹村村莊建設用地,重塑村莊特色風貌街區。
溫泉鎮明確溫泉國際養老養生文化產業和生態旅游服務業為兩大品牌產業,結合地域代表性的中華禪宗文化,充分利用現狀溫泉資源,打造觀光度假、休閑養生、療養健身、文體會展、生態美食、休閑為一體的養生文化和生態旅游產業體系,并結合溫泉鎮“山、水、城”自然格局,構建一座山環水繞的“溫泉小鎮”。城鎮發展以溫泉大道為主軸,鎮區中心位置布置現代商旅配套服務用地,鎮區南側布置國際文化養生產業園用地,西南側結合現狀湯池中學布置現代教育園用地,東北側布置康體養老療養用地,北側布置現代生態農業觀光體驗用地。沿蔡家河設置濱水景觀帶和濱水公園,形成“一心、兩帶、三軸、五片區、九大鄉村旅游節點”城鎮結構,積極構筑“顯山露水”空間格局。
溫泉鎮的岳西古民居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建筑形式雖不如皖南山區徽派建筑特征鮮明,但由于其身處大別山腹地,受現代文明沖刷較少,也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風貌。通過對溫泉鎮歷史文化遺產王步文故居、劉氏宗祠、斯橋牌坊、朝陽寺、皖西民居等傳統建筑和鎮區現狀代表性民居的分析,岳西民居布局一般中心軸對稱,基本格局都是三堂兩厝制,即為三進四廂,再加左右跨院,內部空間四通八達,主次分明,居內設祖堂反映了“崇宗祀祖”之風[6];建筑裝飾“內雕外素”,外部青磚砌筑,樸素大方,內部結構繁復精巧,形式多樣,采用以退為進的內嵌式大門型制[7];另外,建筑空間形態組織與地形的特征緊密聯系,隨地形變化形成了豐富的表現形式。
根據山地建筑特點,對街巷空間進行控制,主要利用建筑間的街巷空間和自然環境一同構成了建筑外部形態的骨架,利用線網聯系型、踏步主軸型、層臺組合三種形式進行街巷空間設計,合理調整街巷兩側建筑高度和巷道寬度,控制小鎮街道的舒適性,展現傳統建筑街巷空間特點。重點打造位于中心鎮區西側榆樹村,保留現狀村莊帶形街巷空間格局,維持村莊和自然農田融合的特色景觀風貌,劃定一定范圍的自然農田作為綠化開放空間,同時將村莊內部河流進行拓寬、清淤,提升河流兩側綠化景觀,加強村莊街巷空間與濱水空間聯系,形成“街道”“河道”平行布局的特色街巷空間。然后,結合村莊現狀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底蘊、村莊空間布局特色及溫泉鎮發展旅游服務產業的發展目標,引入農家餐飲娛樂休閑、民宿農事體驗、民俗節慶活動、農耕文化展示與體驗、家庭旅游、創意藝術部落等新功能,從而給榆樹村注入新的活力。
溫泉特色小鎮建設充分考慮周邊的自然山水資源,劃定山水資源的保護范圍,避免破壞性建設,結合小鎮空間形態綜合考慮,打造連續性、系統性的綠色開放空間。充分利用自然山體、水系和綠化作為小鎮開放空間的基礎,使自然岸線、山頭、濕地等生態景觀資源成為永久性開放空間,將“山”“水”“城”有機融合,進一步形成開放的空間結構框架。重點打造蔡家河、榆樹河濱水公共空間,局部重要節點空間增加控制寬度,濱水綠化范圍原則上不做建設用地,只作為綠化、公共活動空間,同時加強濱水公共空間滲透,濱水綠地和廣場向城鎮建設用地內滲透延伸,形成垂直指向河邊的開放空間。
目前皖西地區的特色小鎮還處于初步建設階段,規劃設計方法還有待探索,本文結合岳西溫泉鎮特色小鎮規劃設計案例,對特色小鎮規劃提出若干策略,并運用于溫泉特色小鎮建設,以期對其他皖西地區的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提供一定的啟示,從而促進皖西地區小城鎮的產業創新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