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
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4
正文: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城鄉二元結構逐漸被打破,越來越多的鄉鎮通過就地城鎮化或者農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方式,實現了從農村向城市的轉變。但是,除緊鄰中心城區的近郊地區以外,北京西部、北部以及東北部大部分遠郊地區,都被群山環繞,形成了天然的綠色屏障,也對山區鄉鎮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缺少建設用地、產業發展不均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都制約了山區鄉鎮的發展。本文選取以北京市山區鄉鎮比較集中的延慶區為例,分析延慶區山區鄉鎮的發展特點,對于山區鄉鎮發展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并從產業、用地、生態、設施等方面提出發展策略。
延慶區共計四個位于生態涵養區的相對獨立型山區鄉鎮。對2013年-2018年延慶區各個鄉鎮常住人口及戶籍人口進行統計,四個山區鄉鎮均呈現常住人口小于戶籍人口的現象。并且隨著與延慶新城的距離增加,這種現象更加明顯,鄉鎮發展動力較弱。
山區鄉鎮城鎮化率普遍較低,城鎮人口較少,且鄉鎮主要勞動力以選擇到城市中居住為主,使得異地城鎮化現象較嚴重。以本次研究的四個山區鄉鎮為例,現狀城鎮化率均低于30%,小于延慶區的平均水平56%。
山區鄉鎮受建設用地較少、交通出行距離較遠等因素影響,對產業發展制約較大。其中第一產業占比較大,以傳統農業種植、養殖為主。第二產業發展水平較低,以農副產品粗加工為主。第三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旅游服務接待設施相對較低端;旅游景點開發,以傳統門票售賣為主,產品特色及體驗性較差;旅游體系建設,對自身資源發掘力度不夠,未形成完善的旅游產品體系。
延慶區的四季花海溝域,依托溝域形成了大地花海景觀,以此為旅游發展的切入點,形成了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組成溝域的幾個山區鄉鎮的旅游業以獨立發展為主,其中景區、配套設施等均獨立建設、聯動性較差,服務缺乏標準化、設施重復建設等問題突出。
山區鄉鎮的各個村莊大多沿山谷的平坦用地進行建設,但是山區適宜建設用地較少,各個行政村一般由多個較小的自然村組成,呈散點式分布。以珍珠泉鄉為例,全鄉15個行政村,分布36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規模均較小,最少的僅有幾戶居民。
由于山區鄉鎮因為建設用地較分散,因此各個村莊的配套設施相對不足,特別是教育、醫療等設施無法滿足村莊設施建設標準。常見的發展模式是在鄉鎮中心區進行集中配套,包括教育、醫療、防災等設施。但是,這種模式相對山區鄉鎮來說,各類設施與各個自然村的距離較遠,無法滿足設施配置的服務半徑需求。
山區鄉鎮的生態環境相對較敏感,例如延慶區各山區鄉鎮林地等自然資源占總用地比例的90%以上,且多數山區鄉鎮還需要兼顧生態涵養區、自然保護區等用地需求,既是山區鄉鎮的主要優勢,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山區鄉鎮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提出城市建設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就是對歷史文化的記憶與傳承,最直接的體現在鄉村風貌與山水之間的關系上。但是,目前很多北方山區鄉鎮的建設擯棄了傳統的建筑風貌,采用或南方樣式、或歐式建筑風格,與北方的山水風韻非常違和。
山區鄉鎮多位于生態涵養區, 產業發展應以生態保護為出發點,對現狀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一二三產協調發展。其中第一產業應向規模化、特色化方向轉型。第二產業應摒棄低效、高污染的傳統工業,發展農業配套產業鏈,做大做強本地品牌。第三產業應加強現代服務功能,提升鄉村服務水平,重點發展養生休息等產業類型,實現旅游產業的差異化發展。
應以生態資源為基礎,以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大事件為契機,發展鄉村特色旅游,形成全產業鏈的旅游產業服務體系。例如,延慶區的珍珠泉鄉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就以世園會與冬奧會為重要發展機遇,提出重塑“珍珠十景”的旅游發展策略,并且將旅游服務歸納為“好看、好玩、好吃、好客、好聽”的發展策略,優化服務品質,提升第三產業的質量與比重。
山區鄉鎮特別是緊鄰的鄉鎮通常位于同一溝域內,自然地貌等環境資源特征十分相似,造成了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雷同,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山區鄉鎮在發展過程中,不應僅僅立足自身資源,更應將周邊資源進行統籌優化,包括景區、服務設施、服務標準等。例如延慶區的四個山區鄉鎮將溝域內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大的旅游服務體驗游線,進行統一資源配套,發展全域旅游。
山區鄉鎮大多沿過境的主干道呈點狀發展,村莊規模小,各類公共設施、市政設施配置分散,重復投資現象嚴重,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在發展過程中應對空間結構進行優化,將重要的資源配置在產業發展、區域交通等重要節點位置,形成區域公共服務核心;其他一般村莊根據實際發展需求,合理配置資源;最終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集約。
在山區鄉鎮之前的發展中,以自發生長的模式為主,出現了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多個規劃相沖突的問題。在鄉鎮發展中,必須對“兩線三區”進行明確界定,嚴守村莊建設用地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控制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實現多規合一。
根據山區鄉鎮村莊用地分散、易受災害威脅等問題,實現用地整合。將村莊分為遷村原址拆除、遷村部分保留作為集體產業用地、原址整修、吸納周邊自然村上樓、原地整村上樓等五種類型進行整體控制。通過遷并、上樓等方式,對村莊住宅用地進行整體,同時梳理出部分建設用地作為村莊集體產業用地,并將部分建設用地進行置換合并,實現用地的減量提質。
山區鄉鎮一般都位于生態涵養地區,動植物等生態資源豐富,但是同樣面臨生態本底脆弱,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等生態問題。因此,應加強對生態紅線的控制,包括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區、河流水系等,進行切實保護,控制建設用地邊界,協調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
山區鄉鎮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外聯系較弱,道路交通不成體系,是制約山區鄉鎮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應該以全域旅游為契機,優化交通體系,增強內外交通聯系,實現進的來,出行易的發展目標。例如,珍珠泉鄉的道路交通規劃中,就將道路分成了縣道、鄉道、村道等多個級別,并且建設不同類型的騎行道路,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根據山區居住分散的特點,應根據重要設施集中設置,一般設施分散設置的原則,以幾個重要的居民聚集區為中心,設置學校、衛生院等重要服務設施。其他的小型污水處理、給水等設施可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分村設置,打造設施完善、人民生活便捷的美麗鄉村。
山區鄉鎮一直以來就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薄弱地帶,而且受區位、用地、生態等發展條件制約,很多山區鄉鎮一直沒有形成明確的發展路徑。同時,受地域特征影響,南方、北方山區鄉鎮,大城市及周邊地區鄉鎮、偏遠地區山區鄉鎮,在發展過程中都呈現不同的發展特征。因此,山區鄉鎮在發展過程中,應首先明確自身發展優勢,從產業發展、用地整合、生態保護、設施完善等方面入手,形成適合自身需求的發展道路。通過鄉鎮發展,最終完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目標,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