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雪
邯鄲市規劃設計院 河北 邯鄲 056001
正文: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創建“美麗城中村”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更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的重要抓手。因此,美麗城中村改造是落實完善城市功能、彌補城市建設管理短板的重要途徑。
2018年,邯鄲市針對城中村的改造,提出“美麗城中村”改造方式,旨通過對城中村的合理定位,賦予其城市功能,激活其業態、文態、生態,完善基礎設施、突出特色風貌的美麗城中村。
邯鄲市中心城區內城中村現有131個,其中叢臺區40個,復興區23個, 邯山區52個,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16個。現狀城中村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環路以內,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2.2.1 城中村分布于中心城區的數量多,密度大,臟亂差現象較為嚴重;村莊管理體制不完善,公共治安差;
2.2.2 村莊內市政設施承載力不足,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健全;
2.2.3 城中村建筑層數低,密度大,拆遷難度大,拆遷開發已沒有可能;
2.2.4 私搭亂建較多,占道經營較嚴重,與周邊城市建筑風貌形成巨大差異,村莊內道路無法滿足消防安全設施要求;
2.2.5 交通系統不健全,車輛行進難,沒有停車空間;
2.2.6 居民生活來源均為自主經營,或租給外來務工人員或低收入者,租房條件較差。
2.2.7 產業層次低,商業業態缺乏合理規劃,分布混亂,且風貌特色差,影響城市形象;
2.2.8 土地權屬復雜,歷史問題眾多。
以各區政府作為責任管理主體,各行政區為管理單元,組織安排各區摸底計劃,對人口、社會構成、村莊面積、發展狀況、經濟產業、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及深入分析。
以行政區為單元,銜接城市道路網,打通斷頭路,城中村社區內打造“生活性支路”,完善城市支路網系統。設置慢行道路系統,引導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的出行方式。
根據各區城中村的不同情況,引導城中村改造整體提升,滿足居民的各項生活需要,實現各區全面發展。
3.3.1 基礎設施
綜合改造城中村內排水、道路、供暖、天然氣等硬件基礎設施。逐步改造和提升公共設施。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強化城中村污水截流、收集。
3.3.2 公共服務設施
對城中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社區環境治理、社區服務、智慧社區進行完善。城中村人口主要以原居民及部分外來居民為主,大部分居民接受教育程度有限,導致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因此要提升居民生活環境水平,打造社區文化建設。規劃普惠性公共設施建設,打造“五個一”工程,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社區衛生院;一個社區活動中心;一個社區幼兒園;一個社區老年機構。
針對各區城中村現狀經濟發展,深入分析其存在各項問題,補充整合各區城中村的城市功能定位,提出“產業社區 ”理念,并大致劃分為六類城市功能社區。
3.4.1 文創社區(文創SOHO)——利用創意和文化藝術促進經濟增長,營造城市創造性的產業集聚地,以文創園(自主創業)、青年公寓、工藝設計等創意產業為主要板塊,引入文化與藝術設施,提升周邊地塊的價值,并完善公共設施及基礎設施。
3.4.2 租賃社區(居住社區)——以生活區為主,專為外來務工人員解決生活性問題的租賃社區。
3.4.3 商服社區——以滿足現代文化和商業對社區規劃的需求,采取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先進業態形式,既能滿足傳統的衣、食、住、行,又能適應新型的消費需求。
3.4.4 教育社區——配建文化活動中心,將教育文化資源面向周邊全體居民,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實現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一體化。
3.4.5 倉儲社區——主要對生活資料倉儲(衣食住行)、生產資料倉儲(機器、工具、原料等)、倉儲地產為主要板塊,對城市社區連鎖超市物流、現代物流快遞業等進行合理分配。
3.4.6 康養社區——以醫養結合為主要手段,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協議合作,建立健全協作機制。
針對各區城中村自然資源、建筑風貌特色、空間環境尺度及歷史文化遺產的不同形式改造,賦予其城市功能,并制定相應改造方式。
根據邯鄲市美麗城中村的現狀情況,提出兩種管理措施:
一是以區政府引領,以村委會為實施主體,引入專業的投資公司,進行公司化運營,形成“村委會+投資公司”模式。
二是以區政府為引領,進行“村委會+物業公司”為主的管理模式。
本文主要以城市修補視角下的美麗城中村的探索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是以城中村社區(村委會)為單元,運用城市功能社區的理念,進行資源整合及空間利用,完善城市功能,利用城中村的存量房屋,營建產業社區,形成產權經營管理模式,打造產業美、風貌美、環境美、精神美的城市功能社區。
5.2.1 改舊再利用:對現狀建筑質量良好、產權清晰,建設環境不需要較大空間增量的,采取局部加建、改造等方式進行實施。
5.2.2 交通組織:合理銜接城中村與城市干道,打通城中村內生活性支路網。
5.2.3 慢行交通方式:強化步行與公交的可達性,結合城中村出入點布局,加強公交系統的線路能力,統籌停車設施布局等。
5.2.4 完善基礎設施:按照“由整體到局部、干線到支線”的順序逐層梳理,進行設施整合。
5.2.5 制定管理措施,保障美麗城中村長期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