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
今年3月到4月,國家京劇院將邀請眾多名家新秀,推出“2018致春天優秀劇目展演”。其中,在實驗京劇《絲路長歌》中,不僅將展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特色風光,還會首次引入“京歌”。也就是說,我們在一些唱段上做了改變和探索。劇本還是京劇的劇本,唱詞還是京劇的唱詞,只是從旋律上偏歌曲化一些,它的味道可能有點像《前門情思大碗茶》。你說它是歌是歌,你說它是戲也是戲。京劇此前做過一些實驗性的探索和改變。比如,京劇版《浮士德》,我們可能覺得怪怪的。當年看鋼琴伴唱《紅燈記》也很不習慣,但現在看樣板戲就覺得不怪了。也許有人并不贊成京劇創新,但我們能保證京劇的觀眾越來越多嗎?今天的京劇觀眾大都是白發蒼蒼的老年人,如果一味墨守成規不去探索,我們的藝術沒有創新,沒有發展,就沒有生命力,就會失去更多中青年及年輕觀眾。但創新與改變并不代表失去傳統。
我們的京劇藝術是干什么用的?僅僅用來傳承嗎,就像日本把歌舞伎藝術繼承下來一樣?我認為,不僅僅是傳承,還要讓它發揮作用。京劇是很高級的藝術形式,同時,它表現的多是中國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很多故事都具有教育意義。因此,京劇有一個終極目的,即愉悅人、教化人、影響人。如何讓這一功能對年輕人起作用呢?一些戲迷、老觀眾喜歡到劇場看戲。但對于中青年人、少年兒童以及不了解京劇的人群來說,我們要讓他喜歡,就不能只通過一種方式。每個人的脾氣秉性不一樣,文化底蘊不一樣,習慣愛好不一樣,應該說是五花八門,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必須來劇場看京劇。所以,我提出一個概念:要從多個端口進入京劇,而不是只有一個端口。也就是說,在劇場欣賞傳統戲,這是一個主要的形式和平臺。但觀眾可能不是一下子就喜歡上這種形式,他也許是從臉譜進入從而喜歡上京劇的,也可能是從音樂進入,從服裝服飾進入,還有可能從影視動漫等相關娛樂形式進入的。這些只是京劇的冰山一角,是一種京劇的邊緣藝術,甚至它叫不叫京劇都沒關系,但只要人們從不同端口進入京劇,最后我們拿出來的,還是京劇的本體。本體是基礎,是不能變的。
為什么在中國市場,西方歌劇的年輕觀眾數量要遠遠多于京劇?一方面,歌劇有一些世界級的代表人物如帕瓦羅蒂、多明戈、中國的戴玉強、幺紅等,有明星效應的帶動。京劇雖然也有名角,但歌劇更具國際性,在全世界流通。而京劇的流通范圍有限,讓京劇演員在國際上拿金獎不太可能。而我們宣傳京劇演員的手段也很有限,過去主要就靠印節目單,很多網絡傳播的形式都不會。另一方面,一些年輕觀眾瞧不起本民族的傳統,地方戲的地位還不如京劇。這與缺少文化自信有關。其實,現在外國的電影界已經在拍中國的故事了,因為中國的歷史故事人物太豐富了,韓國、美國都沒那么多故事,紛紛到中國取材。而我們自己講故事的能力和手段都不足,傳統思想太固化。創新非常重要,但又不能完全丟掉傳統,怎么辦?我認為,傳統的、該保留的這條線不要變,要把它完好地傳承下來,不要把它弄得亂七八糟、不倫不類。同時,我們在另外一條線上進行創新。二者不能偏廢。
過去二十多年,多方面原因造成京劇的職業人才匱乏,生態逐漸被破壞。但近幾年,這種狀況在逐漸改善,這與國家的相關扶持政策相輔相成。比如,倡導京劇進校園、鼓勵社會基金支持,引入京劇藝術水平考級等。現在中國觀眾的精神需求、藝術審美需求非常大。上有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有群眾基礎,京劇市場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人愛上京劇,京劇的生態一定會有很大改觀。▲
(作者為國家京劇院黨委書記)
環球時報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