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風
雖然漢服圈爭吵厲害,但明朝以前的古代服裝,大部分都有衣領,它起一個保護脖子的作用。而滿族人的衣服多是圓領,沒有衣領。《大金國志》記載:“至婦人衣,日大襖子,不領。”自從清兵入關后,就被定為清朝服飾制度。尤其乾隆皇帝,強調衣冠維系是國之根本,不可輕易變革舊俗。
直到康乾盛世之后,疆域和政權都穩定了,宮廷生活由儉入奢不再崇尚騎射,想要追求一點閑適、奢靡。原來窄袖子緊身的袍,袖子越來越大,衣襟也越來越寬,這才有了領巾。《北平風俗類征》記載:“羅巾護領,以御風寒。”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說女性生穿“以敞衣有繡花挽袖加卷領為恭。敞衣無領,隨時必加卷領,隨時著皮、絨、緞、紗之別”。敞衣是后妃穿襯衣、便袍外面的便服。卷領就是領巾,材質非常多,不僅僅是布,還有皮和絨的,隨集結氣候變化搭配。
今天保存最早的敞衣是道光年間,推算應該是道光年間才有了敞衣搭配領巾的穿法。此時,清宮皇后畫像圖中出現了領巾。同治、光緒時期,出現帶領的馬褂、坎肩。這些衣服,是不用帶領巾的。
如此說來,《金枝欲孽》中,各位娘娘冬天脖子上圍的毛絨絨的圍脖,也可以算作領巾,出現于嘉慶末年。但《如懿傳》《延禧攻略》中出現領巾就不對了,這是乾隆早年間啊,根本就沒有領巾。再加上穿有領的馬褂,也配著領巾,就是一種穿越。
也有人將領巾叫做“龍華”,其實這是一本以清朝為背景的小說給領巾起的名字。龍華一名,看似華麗卻并不適合,誤導了不少人誤以為領巾就叫龍華。
領巾不像清宮劇的設定,素色是品階低下的宮女,花紋越繁復表示妃位越高。
清中期,領巾基本都是素色的,上面并無任何裝飾,且窄而短,長度只夠到胸前。那時候,流行精致的兩把頭。直到晚清禮樂崩壞,開始流行“大拉翅”,領巾才變寬變長。基本上,領巾的流行、變化軌跡和大拉翅的流行相同。《北平風俗類征》記載:“今京師婦人系白絹巾,長垂數尺余。”但也只有穿無領的氅衣、襯衣,才需要佩戴領巾。
清末服飾過于追求華麗,所以領巾也愈發重工,刺繡、鑲嵌、滾邊……看慈禧和嬪妃們的畫像、照片就知道,領巾不僅僅有白色,還有藍色、綠色;領巾上面可以繡團壽紋、繡仙鶴紋,還能加金線和珍珠;垂胸前的部分背后可以加珍珠鉤襻,以固定在衣服上……不管顏色、材質,還是花紋,都和品階沒有關系,只是為了更好地搭配衣服、發型。
兩把頭俏皮,搭配小巧的素色領巾,自然也乖巧輕盈。大拉翅夸張,配繁復華麗的領巾,自然顯得雍容華貴。
民國初年,立領融入滿族服裝,還流行高領。所有衣服都有了領子,自然就不需要領巾了。
但領巾的穿戴是有講究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說:“領子,清代滿族婦女的圍脖,以白絹為之,寬為數寸,長達數尺,使用時圍系于頸項,挽結下垂。”它一頭垂于胸前,一頭掖進大襟的第一顆盤扣里。
這一點,不少清宮劇都做錯了。要么沒掖弄個魔術貼粘,要么掖得太松、要么掖得太多。要知道,領巾不僅僅是好看它還有實用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