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現今社會引發廣泛思考,對于特殊階段的高中生來說,更是重要。本文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進行分析,對高中班主任提出高中生心理健康指導的相關策略,并且就策略提出創設校內環境、提高自身素質、借助網絡疏導以及家校聯合等方式,從而實現教育模式的轉變與優化,使教育者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發展。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常態化
高中班主任負責班級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等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幫助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提高心理素質、增加抗壓抗挫折的能力是高中班主任的主要職責之一。相對于學習和生活來說,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其全部生活秩序的穩定中顯得尤為突出,會影響到其本身的生活觀念、生活積極性以及生活態度,高中班主任能掌握一些對學生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方法策略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一、 班主任開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指導的策略
(一) 創設符合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內環境
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提出環境是影響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正在努力奮戰的高考學子來說,學校的學習氛圍是否濃厚是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校是學生日常學習的地方,一天中80%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學校的風氣與學習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高中班主任應該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與方法,致力于塑造一個良好的校內環境。給學生創造有安全感與歸屬感的學習空間,譬如建設有“‘家文化”的班級文化建設,開展多種多樣的課余活動,使學生在校內環境中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另外,班主任要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關注學生之間關系,及時調節學生矛盾,使學生團結友愛,積極向上。使班級具有凝聚力,激發學生的責任心與集體榮譽感。這樣才能減少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與發生。有相關心理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團結友愛的同學關系和開放積極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反之,則貽害無窮。
(二) 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質
班主任是學生的人生路上一位關鍵的領路人,班主任自身的素質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從知識素養方面來說,班主任要從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不斷優化自身知識結構,轉變教育觀念,將重心從知識傳輸移到學生的價值取向與個性培養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獨立、自主調節的能力。從思想道德素養來說,班主任應首先樹立自身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以自身獨有的魅力去贏得學生的崇拜與折服,激勵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次,班主任除了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外,還要時刻關注班級學生的心理動向,將學生的心理情況加以研究分析,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引導學生。從行為素養來說,班主任從事教育行業,必然要遵守“以身作則”這一信條,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和舉止行為還有待人接物等處事原則都會對每天長時間相處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的教師自己不斷進修,帶班途中考研考博,發表文章,學生受到激勵亦奮發圖進。但還有些教師奉行“有錢能使鬼推磨”,致使班級學生之間攀比風、炫耀風盛行,家長也受影響送錢送物以使班主任區別對待學生。班主任不同的三觀會明顯折射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中。
(三) 與家長以及社會力量聯合,共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中與父母家人的關系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許多父母急切地要求學生取得優異成績而沒有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還有一些父母無法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爭吵、冷戰甚至互相傷害對學生心理造成困擾。因此,家庭環境是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根源,其影響之深遠在心理健康方面頗為顯著。許多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暴躁行為和抑郁情結,家長都不太重視,甚至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事一概不論,心理隱患被忽視擱置,長期郁積在心,心理問題日久便會浮出水面,以破壞性或自毀性等難以預料的方式呈現出來。
學校教育漸漸開始注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提高,開展活動鍛煉學生心理素質,但家長陳舊的教育認知觀念對此并不贊同,偶有幾個家長支持但阻力不少。除此之外,社會現象以及輿論導向、文化傳媒等會間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從小學生扶起倒地老人被訛到劉鑫事件輿論一邊倒,再到韓劇的盛行引誘學生放棄學習,轉而開始萌發愛情的幼芽。還有比如綜藝節目的盛行,內容空洞,笑點尷尬,學生卻偏偏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承受著來自社會各層各界的影響。學校要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該竭力去獲得家長的信任,在家長信任的前提下通過各方力量的支持打破家長們舊觀念,建立新的現代的教育觀念與人才觀念,營造全員參與和全員動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去發展。
二、 高中生心理健康指導的意義
在高中階段,“應試教育”長期占據我國教育模式的首席地位,存在弊端甚多,畸形教育影響著許多學生,導致嚴重的后果。重成績輕素質的頭重腳輕教育模式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嚴重制約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使教育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育良好品行、開發潛能、提高技能、激發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部分人認為無病就是健康,健康的判斷標準也是無病。病包括身體之病和心病,而大多數人恰恰忽略了最主要的“心病”。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升學壓力的變化,讓學生無所適從,進而造成“心病”,成為心理缺陷或心理異常。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學校及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創立專業的心理健康學習方法并將其納入日常教學范圍,使其成為知識教育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版塊,讓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常態化發展。不僅是對傳統學校教育漏洞的補充,也是新時代教育勢在必行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朱金衛.教育心理學[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2(8).
[2]王李惠敏.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10).
作者簡介:斯日樂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包頭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