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兆林

○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行業協會的逐步建立,推進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圖/何延海The gradual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es the conser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行業協會是由各行業成員自愿組成的介于各行業主體(主要指企業和個人)與政府之間的中介組織,由于其既緊密聯系行業主體,又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政府傳話筒的角色,一直受到政府和各行業高度重視。中國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協會正在逐步建立,現在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推進其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其在保護實踐中的最佳效能。
該成果將該領域的行業協會界定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由同類或相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主體自發組成的,主要以組織內成員為服務對象,以非官方的民間活動為主要方式,以促進本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為服務目的,處于傳承主體與政府之間的中介位置,并積極發揮橋梁作用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
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協會發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行業協會通過自我管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內部發揮作用,主要表現為:為行業協會內的各成員搭建信息交流的平臺,協商制定符合行業整體利益并具有一定自我約束作用的行業規范;行業協會作為行業利益的代表,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幫助成員處理與其他行業之間的關系,維護行業協會內部成員的利益。二是通過積極溝通和共同應對的方式表達一定的行業利益訴求,為該行業爭取更加健康有利的外在環境,主要表現為:代表本行業成員與其他行業協會開展一定的交流活動,提升行業協會的服務能力;在政府、學術界的指導下,制定本行業前瞻性的規劃,明確本行業在未來一個時期的愿景,為行業內的成員提供參考;以行業代言人的身份向政府反映行業共同的訴求,同時作為政府的協助力量為其有關政策制定與措施的執行提供信息咨詢;在某種情況下(比如獲得國家的授權),可以代表國家參與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國際交流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協會建設應該充分借鑒國內外其他領域的相關經驗。如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或具有類似功能的社會組織,走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歷程,其在長期的市場經濟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建設模式。通過研究發現,美法德日等國家的行業協會職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行業協會內成員的自律;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政府事務幫助;發揮行業代言人的作用,向有關服務部門訴達成員的意見,并積極為會員企業提供服務性事務幫助;發揮居中協調的作用等。中國國內部分省市也積極嘗試著推進行業協會改革和建設,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蘇州、上海等地引導行業協會在行業可持續發展中切實為企業提供服務,引導行業協會在維護國內產業利益和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引導行業協會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引導行業協會在推動改革、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發揮作用,協調會員企業之間、會員企業與政府、本商會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捍衛行業的整體利益,并督促會員企業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推進商會內部各成員企業的自律,有效避免不正當競爭現象等。
進一步發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行業協會的職能,切實解決目前部分行業協會存在的市場地位模糊不清、行政色彩較濃、職能缺失、貢獻率較低、自我運行機制不順等問題,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行業協會的規范化建設。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協會建設必須緊密結合同類項目自身特點和行業內實際情況,將其建設成為獨立的社會組織,接受政府機構的監督,但不掛靠政府的某一具體部門;將其建設成為擁有完備的章程,能夠獨立地開展各項工作的社會組織;將其建設成為主要以組織內成員為服務對象,以非官方的民間活動為主要方式,以促進本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為服務目的開展業務活動的民間團體;將其建設成為協會成員與政府雙向溝通的紐帶,切實在協會成員之間、協會成員與其他社會組織成員之間、協會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協會與政府之間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既要做好本行業協會的利益維護和訴求,同時又要全力照顧各方合理利益,在促進協會全面發展內部公益事業的同時,又要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努力在重大經濟社會事件中為化解危機、維護社會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協會必須建立一套評價制度,其目的是進一步規范行業協會的建設,充分履行其職能,從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協會評價的主要內容及其權重在充分考慮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行業協會的實際情況下,可因時因勢有所微調,并制定細化的可操作評價體系,強化其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從而使其評價結果能夠真實地反映該協會的工作實績。
編輯/郭蓓蓓
張兆林,聊城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兼任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重點學科方向帶頭人,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民俗藝術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部分成果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學術期刊或網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出版學術專著1部;先后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課題6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曾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科研成果獎、山東省經營管理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10余項。
As China has carried out the conservation 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 all-round way,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being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current important issue is how to propel its normalized construc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best effect in conservation pract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learn from relevant experience in other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are actively trying to propel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t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project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y.It should be built into an independent social organization that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government authorities, but is not affiliated to any specif i c government department. Besides, an evaluation system must be established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o fully fulfill its functions so as to propel the conser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