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海波

岳海波,山東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委員會委員、山東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曾任中國美協十二屆全國美展評委、中國美協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全國美展評委、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特展評委、中國美協首屆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評委。2008年被評為“山東教學名師”;2010年被評為“山東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
1973年我考上了山東五七藝術學校。我的實用美術課程老師梁敬泗先生在第一堂課上講了一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時,對于我們這一撥懵懵懂懂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句聽來似懂非懂、高深莫測的話,讓我時隔30多年記憶猶新。梁先生讓我們準備上課用的工具,如圓規、鴨嘴筆之類,那時,我認為這些東西就是先生所說的“利器”。后來,我到中央美術學院胡偉先生主持的材料技法研究工作室做高級訪問學者,在第一堂課上,胡先生也講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這話我現在是聽明白了,“器”是成為“道”的必然“工具”。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都是“重道輕器”。莊子講“得魚忘筌”,是說捉到魚后,捉魚用的“筌”就可以舍了;他還說“得意忘言”,認為語言是用來傳達思想的,意思傳達到了,語言就可以丟掉了。

○古詩插圖之七《流云行水一孤僧》68cmX58cm
“器”真的那么不重要嗎?沒有“捉”如何得魚?沒有“言”如何達意?“器”的作用其實不可小覷。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時,當還是“人猿”的他們用毛茸茸的手抓住“器”時,他們的道路就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些簡陋的石器,成就了他們由低級動物向高級動物的轉化。這些工具在不同時期促成了不同的質變。某種意義上說,石器“打造”了私有制,青銅器“鑄就”了封建社會,蒸汽機“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每一次“器”的升級,都對“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辯證法的觀點來說,“道”與“器”是互為依存的。

○《朝圣》之六 68cmx136cm
文房中的“四寶”,也是“器”。之所以稱它們是“寶”,其價值就在于,它們不僅使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獨具特色。多少年來,中國畫講究的“筆耕硯田”已臻完美,這種傳統繪畫方式與傳統社會融合得很好。但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了,100年前我們只有傳統中國畫,50年前我們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水彩、油畫、版畫等等。近20年來,架上繪畫日漸萎縮,我們又有了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行為藝術……

○《詩畫山東》 之二68cmX68cm

○《高原印象》 68cmx136cm

○古詩插圖之五《霜葉紅于二月花 》68cmX58cm

○古詩插圖之六《身似行云流水》68cmX58cm
囿于“文房四寶”的中國畫,如何適應“日日新”的社會發展?如何適應經濟一體化的世界?如何適應文化“地球村”的環境?是相當一部分中國畫家面臨的課題。材料技法的革命,無疑為中國畫的發展拓寬了空間,它從中國畫技法的“虛實”中又延伸出了“軟硬”,就是從水墨、植物顏料、礦物顏料等軟材料發展到金箔、赤貝等金屬材料。只有面向多元,才是中國畫的發展方向。

○《雨后千山鐵鑄成》68cmX136cm

○《詩畫山東》之三68cmX68cm
欲善多元的中國畫,“必先利其器”。從工具、繪畫載體、繪畫材料上“做做手腳”,將傳統的“四寶”變為五寶、六寶、七寶……跟上社會的發展,藝術也要“鳥槍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