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交通運輸部海事局 董樂義
近年來,我國對危險貨物的運輸管理工作日益重視,作為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運輸的主管機關,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嚴格履行對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監管的職責,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危險貨物水路運輸管理的體制機制。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進行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監管
水路運輸具有很大的安全性和經濟性,雖然航運史上出現過危險貨物運輸船舶的重特大事故,但由于國際海事組織(IMO)及各成員國政府的努力,全球海運危險貨物運輸的安全形勢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我國對危險貨物的運輸管理工作日益重視,并將其置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天津港瑞海公司“8·12”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交通運輸部對涉及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監督管理的法規體系、現行監管模式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水上運輸危險貨物的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危險貨物水路運輸管理的體制機制。
作為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運輸的主管機關,交通運輸部海事局作為交通運輸部直屬行政機構,實行垂直管理體制,依據《海上交通安全法》《港口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監督管理規定》《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防治管理規定》等規章,以及國際公約和規則,嚴格履行對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監管的職責。
加強危險貨物申報管理,全面落實有關危險貨物的規定。海事管理機構根據法律規定,要求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進出港口,或者過境停留,應當在進出港口之前提前24 h,直接或者通過代理人向海事管理機構辦理申報手續,申報時要求提供船舶及貨物的安全適航、適裝、適運、防污證書或文書情況,實行事前申報審批制度。同時,要求危險貨物包裝與裝卸的人員必須提供一份證明危險貨物運輸組件(主要是集裝箱)內所裝貨物業已妥善包裝和系固的證書(主要是集裝箱裝箱證明書),證明已滿足所有的運輸要求;要求托運人提供的運輸單證還必須包括或附有署名的證書或申報單,說明交付運輸的貨物業已妥善包裝并加上標記、標志或標牌,包裝等處于適運狀態。對于違反危險貨物申報規定的違法行為,將依法懲處。
近年來,集裝箱運輸作為一種新型的海運方式,在國內各大港口得到了蓬勃發展。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數年位居全球首位。由于集裝箱具有高效、便捷、環保等特點,在危險貨物運輸中也備受市場青睞。作為新的運輸形式,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因集裝箱運輸的封閉屬性,也給承運船舶帶來了安全隱患和事故。尤其是謊報匿報危險貨物等違法行為,極易引發船載集裝箱貨物的燃燒爆炸,危險貨物事故已成為集裝箱船舶運輸的最大風險源。海事管理機構通過建立開箱查驗長效機制,倡導危險貨物申報與集裝箱裝箱檢查誠信管理等舉措,著力解決船載危險貨物集裝箱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海事管理機構在危險貨物集裝箱監管日常工作中,發現海運集裝箱貨物存在安全隱患時,可實施開箱檢查,對擬裝船的危險貨物集裝箱的貨物適運、申報屬實情況等進行現場查驗。開箱檢查中,發現集裝箱貨物適裝安全技術狀況,積載隔離情況,危險品標志、標記、標牌的顯示情況,不符合IMDG(國際海運危險品法規)等公約和技術規范要求的行為,海事管理機構責成有關方在集裝箱上船前采取必要的安全整改措施。一旦發現存在隱瞞危險貨物性質,謊報普通貨物出運的行為,海事管理機構可采取暫扣疑箱,取樣鑒定等措施,開展違法行為調查。若查實為涉嫌謊報瞞報危險貨物的違法行為,予以嚴厲處罰,并將其列入“黑名單”,實施重點跟蹤管理。
自第33套《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實施起,對船舶載運危險貨物的從業人員提出了強制培訓的要求。海事管理機構依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對船載危險化學品申報員和集裝箱裝箱檢查員開展資質管理,要求申報員、檢查員應當通過海事管理機構統一組織的考試,取得《危險化學品水路運輸從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從事相關申報和裝箱檢查工作,并接受海事管理機構的記分管理。危險化學品的申報員和檢查員所在企業還應當按規定向海事管理機構報送本單位的申報員、檢查員的相關信息。水路運輸危險化學品的集裝箱裝箱作業,應當在集裝箱裝箱現場檢查員的指揮或者監控下進行,并符合積載、隔離的規范和要求;裝箱作業完畢后,集裝箱裝箱現場檢查員應當簽署裝箱證明書。
2010年12月,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宣布《國際海運固體散裝貨物規則》在我國為強制性規則,國際運輸船舶強制執行,沿海運輸船舶參照執行。為此,海事管理機構連續出臺完善了散裝固體貨物的安全監管法規規定和管理制度,開展對國際海運散裝固體貨物的分類評估、易流態貨物含水量監測監管、B組具有危險性貨物申報管理,有效防范了海運散裝固體貨物的事故風險。
作為國際海事組織《1990年國際油污防備、反應和合作公約》等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危險貨物運輸中的環境保護和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構建起了由國家、地方和社會共同投入參與的海上溢油應急機制。海事管理機構在全國沿海及長江沿線的高風險水域建成了31座國家溢油應急設備庫,配備了3艘專業溢油處置船。為應對載運危險貨物船舶突發性事故,滿足港口應急反應的實際需要,海事管理機構充分發揮現有應急設備、人力資源的效能,合理調整應急力量布局,加強對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溢油和化學事故應急演習,并要求港口、轄區、船舶和碼頭及主要石化企業,編制完善《船上油污應急計劃》《碼頭污染應急計劃》《水上化學事故應急預案》等各類應急處置程序,形成了國家層、地方省市兩級政府層,以及港口、船舶與石油開發等企業層的四級應急預案體系,增強水路運輸危險貨物船舶突發性事故的應對能力,滿足港口應急反應的實際需要,提高海事服務社會的能力。
水路運輸危險貨物是一項高風險行業,嚴格落實水路危險貨物運輸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是有效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水上事故發生的唯一途徑。但眾所周知,水路危險貨物運輸無法保證絕對的“零事故”。因此,預防事故隱患、將事故風險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就顯得更重要,這需要所有危險貨物水路運輸鏈上各利益相關方和安全監管部門共同努力,包括船員、船公司、貨主、船檢機構、海事管理機構和其他政府監管部門及社會機構等。每個相關方都應當在安全與防污染管控上發揮自身的重要作用,嚴格落實水路危險貨物運輸鏈自身一環的安全職責,通過密切配合,加強聯動,不斷加強安全鏈網上的聯動關系,這樣才能促進危險貨物水路運輸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