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韓穎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帶著眾多讀者關心的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魏利軍。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魏利軍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促進建立以安全生產為基礎的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的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根據《意見》,到2020年,將建成一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到2035年,將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安全發展型城市;持續推進形成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建成以中心城區為基礎,帶動周邊、輻射縣鄉、惠及民生的安全發展型城市。
如何理解《意見》及其重點內容?推進城市安全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對推進城市安全發展建設作出了哪些有益的嘗試?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魏利軍。
記者(以下簡稱“記”):《意見》要求促進建立以安全生產為基礎的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的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中辦、國辦基于怎樣的大環境提出這樣的要求?在安全生產領域,我們重點應該關注哪些內容?
魏利軍(以下簡稱“魏”):城市是根據共同的社會目標和各方面的需要而進行協調運轉的社會實體。城鎮化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同時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過程,從1978年到2017年初,我國城鎮化率由17.9%提升到了57.4%,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3.4%。當前我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快速、最復雜的城市化進程。在這個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正面臨著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存量風險和增量風險疊加共存的嚴峻形勢,城市安全運行壓力巨大。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多次強調“抓城市工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關、質量關,并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工作和城市發展各個環節、各個領域”。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不只體現在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上,更加體現在城市安全與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上。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意見》,是對“新時代”論斷的具體落實,是推動實現安全生產整體水平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等目標的重要手段,充分體現我們國家解決世界性難題的大國擔當。
城市安全的核心并不是城市本身,也不是城市所占據的土地、所承建的建筑、所擁有的財物等,而是城市中的人,既包括每一個人的個體,也包括人組成的各類群體。安全生產工作的內涵就是保證人的安全,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具體工作涉及城市經濟活動的三次產業中的各個環節、多個領域,工作的方向就是降低城市安全運行的風險,提高社會的安全水平。在當前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安全運行面臨著風險多樣性、關聯性,事故連鎖性、耦合性等特點,安全風險管控的重點既要針對未造成人員傷亡的車輛碰撞、生活垃圾失火等概率高、影響小的“白天鵝”事件,又要重視“兩客一危”交通事故、危險化學品企業火災爆炸事故、消防設施薄弱的城中村火災事故等概率高、影響大的“灰犀牛”事件。同時還要關注隨著城市發展,新業態涌現可能面臨新增風險的“黑天鵝”事件。
記:我國的城市安全體系建設,城市格局是在原計劃經濟時代開啟的,經歷了從二元戶籍制下的自我封閉式發展,到城鎮化下的粗放擴張,到現在智能化、功能區化前景下的現代城市安全需求。您認為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魏:一些先天因素決定我國的城鎮規模必定是世界最大的,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城市安全發展面臨著以下幾個挑戰:
首先,城市行業眾多構成了城市安全風險類型的復雜多樣。城市作為一個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科學文化的空間地域系統,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密集多樣,生產系統及工藝流程日趨復雜,城市中的危險化學品事故風險、工商貿企業事故風險、建筑施工事故風險、火災事故風險、交通運輸事故風險等交織并存,呈現出城市風險類型的多樣性、突發性、關聯性、連鎖性、耦合性等特點。
其次,我國建設用地有限,城市空間上的密集發展加大了事故災難的后果嚴重性。城市土地資源緊缺,為充分提高產值,城市人口、建筑、企業和生命線工程等事故承載體高度集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得城市的脆弱性增加,事故災難的鏈式效應增強,事故后果的嚴重性增加,事故應急和救援的難度大大增加。
最后,前一時間粗放式的快速發展,當前城市傳統風險和新增風險集中凸顯。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迅速推進,早期人員密集場所、高層建筑因安全設施陳舊、防火設計標準較低,火災隱患較多;舊工業區等場所的部分建筑布局不合理、新建居住區及商業區逐漸與重大危險源企業毗鄰,“城圍石化”和“石化圍城”現象嚴重;接下來一個時期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大量涌現,高層建筑、地下空間、商場、市場、賓館等各類城市人員密集場所建設項目迅速增多,機動車總量、外來人口數量等快速增長,城市地上、地下管線縱橫交錯,高負荷運轉,導致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火災、電力設施等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壓力凸顯。
面對以上這些具體問題,城市下一步的安全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多方面的。
首先,客觀和主觀多方因素導致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得不到有效落實。在客觀上,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礦山企業、金屬冶煉企業、涉氨制冷企業等行業,由于整體性經濟形勢下行,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等原因,部分企業存在長期停產、季節性生產、訂單式生產等情況,進而導致出現安全機構精簡、安全投入減少、安全技術改造推遲、安全管理滑坡等問題;在主觀上,安全的投入雖然長期來看帶來更高的回報,但就短期來說必將帶來眼前效益的降低。部分企業面對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重效益輕安全的現象普遍存在,面對安全問題存在僥幸心理,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這一行為不僅是對本企業員工的不負責,同時造成整個行業發展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出現,影響深遠。
其次,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不再適應當前的城市安全管理。每一個行業領域的安全管理都涉及多個部門,以危險貨物運輸為例,危險貨物包裝槽罐歸質監部門管理,車體歸交通部門管理,車輛上路通行安全又涉及公安部門,在目前監管環節割裂的體制格局下,容易造成現實中多頭執法,反而形成多個信息孤島,增加了監管銜接的難度和企業的守法成本。
此外,部分城市風險存量巨大,風險的降低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部分城市由于前一時期缺少系統的安全規劃,“城圍石化”安全距離不足,城中村危險房屋集中、消防隱患突出,高層建筑消防水源不足,建筑垃圾消納場缺少規劃、遺留山塘水庫缺少維護等城市安全風險中的“灰犀牛”突出,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城市層面在人力物力上的長期投入,甚至涉及城市整體的發展定位和規劃調整。
記:近年來,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對推進城市安全發展也作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如哈爾濱市安全生產評估、天津濱海新區安全生產評估、國家油氣輸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等工作,請您介紹一下安科院在推進城市安全發展方面開展了那些科研課題?
魏:城市安全發展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系統解決城市安全生產領域普遍存在“認不清、想不全、管不到”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面系統地辨識評估一個城市的整體風險情況,涉及企業“點”、行業“線”、區域“面”多個層面,項目評估過程要有明確的系統流程,從點到面,抽絲剝繭,逐步實現對城市安全風險的全面識別評估,解決城市安全管理上存在的“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問題。
近年來,這套理論方法在廣州、天津、哈爾濱、福州進行了應用,通過不斷研究改進,形成了一系列初步成果,包括一套城市安全生產評估體系,四十余項行業領域企業(場所)整體風險分級標準,一套城市區域性整體風險評估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一套城市安全生產風險地圖平臺。目前這套方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認可,為城市發展找準方向、牽住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牛鼻子”、下一步實施城市風險分級管控提供了重要支撐。
記:推進城市安全發展未來的趨勢是什么?
魏:城市安全發展的趨勢應該是重點在風險管控,將風險挺在隱患前面,將隱患挺在事故前面。具體的風險管控措施應是多位一體的,在政府層面精準管控、企業層面落實主體責任,管控手段應用物聯網、智慧平臺等更多先進的科技手段。
政府層面的精準管控體現在政府結合實際的安全風險情況,嚴密細致地制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城市規劃、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等專項規劃,城市功能區空間布局上以安全為前提,在建設項目實施前進行評估論證工作,嚴格規劃準入、規模準入、工藝和人員準入,從源頭管控安全生產。在日常監管上,各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責更加清晰明確,不斷提升日常安全監管的標準化、系統化,將安全生產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落實到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層面,設備采購、工藝選擇方面將安全性能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積極進行工藝升級改造;嚴格落實企業三級安全培訓,引導職工在作業前進行風險識別,發揮職工主觀能動性,杜絕“三違”的發生。
管控手段方面,城市建設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平臺,繪制“紅、橙、黃、藍”四色等級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并具備重點環節、重點部位的監測預警功能,面對重大災害、大型活動期間能夠快速掌握風險動向,便于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降低城市運行的風險。
記:下一步,在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科研方面,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還將開展什么工作?
魏: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途徑包括識別固有風險,降低運行風險,準備剩余風險。這里的準備剩余風險應該落實到應急準備方面,將應急救援從被動的最后一道防線更加提前,有針對性地配備應急資源,一旦發生事故,能夠最大化發揮應急力量,降低事故損失。下一步,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還將在繼續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研究的基礎上,推進城市應急能力評估研究工作,指導完善城市的應急保障體系,通過統籌優化城市應急資源和保障能力,從事前、事中、事后多個角度保障城市的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