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戰略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用“七個之路”“五個振興”回答了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徑和重點,強調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作用,實行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既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鄉村振興,本質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世界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發揮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支撐作用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三農”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
實現農業現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創新推動農業全面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世界農業發展的歷程清晰表明,在農業技術、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現代科技推動下,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了革命性的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壯大的經驗也充分反映了科技在其中的根本性作用,我們依靠雜交水稻等重大農業技術創新,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為全球農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實現農村現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創新推動農村全面進步。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極大地提升了鄉村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適度。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的創新突破,打通了農村孤島融入現代經濟的通道,讓偏遠鄉村同外部世界實現了歷史性的互聯互通。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等技術手段,有效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現代醫療技術不斷提升農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術、新材料等的發展,為鄉村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使農民從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轉變為現代化的農民,必然要求科技創新推動農民全面發展。沒有農民的現代化轉變,就不可能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只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武裝農民,實現人的認識、觀念、技能、素質協同全面發展,才能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提供扎實的能力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開展科技下鄉等活動,但總體上講,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與世界農業強國還存在較大差距。
科技創新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然要求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要素向鄉村匯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要靠人才、靠資源;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重中之重,要讓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施展才華,通過人才帶動技術、資本等資源向鄉村流動聚集,充分發揮創新要素的系統性集成性作用,整體性帶動農業農村農民的升級發展。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創性地建立科技特派員等相關制度,以人才為牽引帶動技術、信息、資金、管理等創新要素集成下鄉,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鮮血液”。
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緊圍繞這五大要求,科技創新要發揮好支撐引領作用,推動鄉村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創新為農業產業興旺培育新動能。產業興旺關鍵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根本上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速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加強農業創新體系建設,統籌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夯實農業的創新能力基礎。加強高質量農業科技供給,提升農產品質量技術標準,生產更多高品質農產品,為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提供科技支撐。鼓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下鄉,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產業,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科技創新為農村生態宜居提供新方案。生態宜居就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確保農村良好生態環境這一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加強農村自然資源保護、應對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合理開發農業生態資源,需要科學的指引、技術的支撐和創新的推動,加快鄉村自然資本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應對農業面源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都需要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
科技創新為農村鄉風文明引領新風尚。鄉風文明就是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當前,我國一些鄉村存在的迷信、惡俗、陋習等不文明現象,核心原因就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有待提高。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提升鄉村文明水平的關鍵一招。加強農村科學文化普及,用科學武裝頭腦,用文化滋潤心田,引領形成衛生、文明、科學的生活風尚。扎實推進科技惠民,以科技創新帶來的實在收益和獲得感,激發農民對新知識和新科技的內在需求和渴望。利用移動互聯網、“兩微一端”等新科技手段,深度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教育,打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科技創新為農村治理有效構建新模式。治理有效關鍵就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技術手段應用不足是制約當前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塊短板。要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等現代科技工具,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上級黨組織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鄉村治理和服務系統,為平安鄉村、村民自治、鄉村法治德治等方面提供重要技術保障。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智能終端等信息技術和產品,實現村民有效知情、有效參與、有效監督。
科技創新為農民生活富裕拓展增收新空間。實現生活富裕的基礎就是要穩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升農村民生保障水平。科技創新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農民增收創富的強大引擎,在脫貧攻堅、健康醫療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速彌合城鄉數字鴻溝。要以農業現代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以科技服務平臺支持農民開展創新創業,推動農民高質量就業,帶動農民增產增收。要把科技創新提供的智力支撐和技術體系作為脫貧攻堅的兩只翅膀,助力精準扶貧加速起飛。要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換代步伐,全面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保障水平。要加強農村新一代移動互聯網等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打造信息化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