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科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東陽 322100)
浙江省東陽市東郊盧宅古村,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古建筑專家稱之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東方住宅”。盧宅歷史上有肅雍堂、樹德堂、復荊堂等多處軸線,前后軸線縱深可達320 m,是明清儒家文化完美融入居住空間的實例:其九進縱深,空間變化繁復,與北京故宮如出一轍,被稱為“民間故宮”[1]。
1989年的洪水對盧宅古建筑群造成了巨大破壞,特別是雅溪中河外的樹德堂和雅溪西河內的原中、下臺門、五臺堂、翰林第、龍尾廳等建筑群破壞殆盡。當時災后重建為盡快滿足盧宅居民的居住需求,建筑風貌較傳統風貌相去甚遠;二十多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盧宅古村落基礎設施滯后,現狀令人堪憂:
1)酸雨危害嚴重。據國家環保部門的檢測,東陽是全國酸雨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縣市之一,幾乎是逢雨必酸,并且酸雨污染還在進一步加重。酸雨對盧宅古建筑的木、石構件腐蝕嚴重。
2)人為損毀嚴重。歷史上,盧宅古建筑群因人為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造成了巨大破壞,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毀掉了盧宅古建筑中許多精美的木雕、磚雕、牌坊、彩燈、古籍等。
3)建筑結構隱患大。盧宅古建筑基本都是土木或磚木結構,其年代少則一、兩百年,多則三、四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其承重墻、柱、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腐朽,加之白蟻侵害,部分梁柱已經被白蟻侵蛀一空,在遇到極端惡劣天氣時很容易倒塌。
4)消防安全隱患大。由于盧宅古建筑木結構運用較為廣泛,歷史上就曾因火災毀掉了肅雍后堂、樹德堂、忠孝堂等廳堂。隨著日用電器逐年增多,老化的電線已經不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再加上消防措施不全、消防通道狹小,一旦發生火災,造成后果難以想象。
5)居住環境令人堪憂。一是由于市政基礎設施不配套,排水排污不暢,居民居住環境雜亂不堪;二是由于老舊民房始終得不到修繕、改造,變成危房,保護區范圍內僅危房就有約172間,總占地面積約2 600 m2;危房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盧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盧宅的現狀受到了社會各界重視。2005年,盧宅被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列入2006年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名錄。
盧宅廳堂建制分明,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盧宅先人崇尚傳統的禮樂文化和堪輿學說,是我市古代廳堂建筑的博物館;其建筑形式傳承了江南地區濃郁的地域文化,更是我市“工藝美術之鄉、教育之鄉、建筑之鄉”三鄉地域文化的物化表現,是我市“三鄉”文化的見證。盧宅的保護,不能只是古建筑群的修繕、改造和利用,更應注重地域文化的傳承、建筑藝術的傳承。因此,盧宅的保護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盧宅的歷史環境。以盧宅原規劃圖為依據,對盧宅周邊環境進行整理、修繕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重現盧宅原有的歷史環境特征,從環境的角度提升盧宅的文化價值。著重突出對盧宅“真實”的保護:這種“真實”不僅體現在地點的真實上,更體現在建筑材料的真實、建筑技術真實和裝飾藝術的真實上[2]。
2)重點保護核心建筑群體。充分發掘盧宅古村落中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保護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建筑藝術價值的核心建筑群體,使它們的價值得以傳承和發揚。盧宅內部結構錯綜復雜,但是以肅雍堂為中軸線的基本布局體現的是等級森嚴的宗族觀念和以“禮、仁、中庸”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精髓;這一點正是盧宅享有“民間故宮”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重點保護、修繕、翻新該區域的古建筑群,恢復盧宅中軸線,重現原有的建筑風貌。
3)傳承地域文化。盧宅所蘊含的地域文化是北方帶來的遷徙文化和東陽當地“三鄉文化”的融合:北方文化中特有的大度磅礴和江南文化中特有的婉約靈動經過十分巧妙的結合,產生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盧宅建筑文化。這就要求在盧宅的保護過程中,特別是古建筑的翻新改造過程中,要本著“修舊如舊”的方針,精心規劃、區別實施,要充分認識到兩種文化的地域特色,真正使得盧宅得以傳承地域文化,還原盧宅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特色[3]。
4)改善區域民生,做大文化旅游產業。盧宅古村落作為一個仍然保持著生活活力的歷史地段,從文化和傳承的角度看,這種生活活力本身也是保護的對象。我們不僅要尊重歷史,更要注重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另外,盧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前來參觀。這樣一處古建筑群,從來不缺風物、不缺市場,缺的是服務配套,缺的是對旅游資源的規劃整合。那么在保護過程中,需要將盧宅村民“活生生”的生活姿態同旅游服務行業有機的結合起來,努力打造一個人居環境優美,富有傳統文化韻味的理想聚居境地,建立一種雙贏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和諧關系。
東陽市政府為保護盧宅文化遺產,改善區域民生,做大文化旅游產業,啟動了盧宅保護利用工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經濟的和諧發展。盧宅保護利用項目實施內容包括《浙江省東陽盧宅修建性詳細規劃》范圍內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風貌協調區的保護、改造、建設以及區內的居民點和企事業單位的搬遷安置工程,能使盧宅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有效保護,大大提升文物利用水平,也將極大地改善原盧宅區域居民的居住環境,推動東陽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力提升東陽的城市品位。其具體內容如下:
1)整體設計規劃。遵循盧宅古村落歷史脈絡,尊重傳統聚落的道路、街巷、水系等要素,以文物建筑和歷史街區風貌保護為重點:明確了修繕保留的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擬(重)建的具體建筑以及重建建筑的功能安排,明確了拆除征收的具體建筑,明確了新建建筑物的具體體量、風貌、高度和使用功能。將整個盧宅古村落規劃布局為“一帶三區”:“一帶”指的是開放綠化景觀帶,結合雅溪中河、西河、東馱塘、夏家池等水面的整治,在雅溪西河、月塘北形成寬達20 m~100 m的園林景觀帶,安排旅游服務、文化休閑等功能,綠色開放空間地帶同時也是保護區內文物緩沖地帶;“三區”指的是合理布置中心游覽區,旅游服務區,居住區。其中中心游覽區包含綠色開放地帶以南,雅溪中河、西河以內的各類建筑群以及盧宅老街兩側建筑群;旅游服務區包含方岳重臣坊以南的游客服務中心區域以及雅溪中河以東的旅游休閑區域;在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域,環繞規劃用地南、東、北三面布置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居住區,建筑形式、體量、高度和文物建筑相協調,滿足盧氏后裔回遷家園的情感和實際需求。
規劃中還明確了路網設計,分別規劃車行、慢行和停車系統;綠化景觀設計,分別規劃雅溪水系整治、園林綠化;居住區建筑設計,需要體現歷史風貌與室內現代生活功能的結合,考慮茶室、酒店等商業功能的布置;公共建筑、服務設施的布點和體量,需要在滿足居住功能、旅游業的服務功能基礎上,同時滿足規劃、消防、結構安全、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要求。
2)具體實施。由于盧宅保護利用項目是一項艱巨、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征收數量較大,工程量大面廣,投資大,因此采取分期分步實施。一期工程建設總用地面積47.04 hm2,建設地址分為二塊,一是保護規劃建設區,位于藝海路以東、環城北路以南、樹德路以西(沿盧宅街和還珠亭巷向東延伸至還珠亭)、吳寧東路以北,區域面積約為29.84 hm2。二是居民異地安置區,區域面積17.20 hm2,分為兩個地塊,其中一是位于環城北路以北、藝海北路以東、興平路以南、學士路以西區域,占地10.32 hm2。二是位于學士路以東,環城北路兩側的東七里區域,占地6.88 hm2。
建設規模及內容包括:盧宅文物的修繕、廳堂復原重建;住宅建設(含居民回遷及異地安置住宅建設、保留建筑修建等);公共建筑建設(含民間工藝演示館、游客服務中心等);園林水系綠化建設(含雅溪水系整治防洪工程、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道路、水、電、停車場等);旅游商業服務設施建設。
[1] 民間故宮——東陽盧宅[J].建筑知識,2004(1):27.
[2] 楊進發.江南古民居盧宅的文化價值及保護規劃[D].杭州:浙江大學,2006:36.
[3] 章 磊.盧宅古村落歷史文化與保護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