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榮 徐 偉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家加大對高校建設的支持,高校擴招已成趨勢,高校建筑需要改擴建以滿足學生的使用。國內建校時間較長的高等學府,新建筑設計要考慮文脈的傳承問題,包括整體規劃風格、原有建筑的形態色彩,甚至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語言等。
建筑文脈是指建筑所處自然環境、建筑環境以及人文環境,主要從人的視覺和諧、心理認同角度去營造一種新老建筑之間的和諧氛圍,長時間的積累使特定地區的人們對當地的建筑特征有一種認同感[1]。不管是建筑師還是歷史工作者,都在極力呼吁對建筑文脈的保護和傳承,希望通過建筑文脈的延續留存一個地方的歷史記憶。
地處城市核心的高校,如武漢大學等,舊建筑往往進行改建,新建筑只能在極其有限的地方見縫插針式伸展。用地緊張地區的高校建筑改擴建設計難度較大,原有歷史建筑需要保護,以及原有規劃空間格局和歷史建筑特征不能隨意破壞。
2.1.1整體風貌的一致性
建筑文脈在歷史悠久的高校中表現最為明顯,如武漢大學,建校之初由凱爾斯進行選址規劃,形成東西一軸南北兩軸的整體格局,圍合成下沉式花園[2]。選址時,往往考慮地形、朝向和周圍水系,體現設計師設計理念和地區性建筑理論相互融合的結果。
2.1.2建筑形態特征的延續
高校歷史建筑有的采用“中國固有形式”,將傳統木構建筑的坡屋頂應用到建筑面,試圖從中找到歷史記憶和認同感。如武大老圖書館,汲取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大量代表性元素。在頂部,有中國特有的屋脊、走獸、疊瓦和檐下線腳,甚至屋頂最高處還有一個寶頂。
2.1.3建筑色彩特征的協調
建筑色彩相比于建筑形態,更易于引起人們的認同感。對比我國幾所高校早期建筑的色彩,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以及武漢大學,在色相方面區別較大,中大的偏向于深藍色,武大的偏向于墨綠色,華工的與中大的較為接近[3]。
2.1.4建筑裝飾的符號特征
建筑的裝飾符號,相比形態和色彩而言,是最不直觀的。橫向比較我國的幾所高校,大體采用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裝飾符號,只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與當地文化融合導致的細節差異。嶺南地區的建筑裝飾上帶有海外建筑的特征,而湘鄂地區的湖南大學和武漢大學受海外建筑文化影響較小,對傳統的特征延續較好。
2.2.1整體規劃的脈絡保留
在擴招背景下,新建筑的產生在所難免,必然會擾亂了原有空間格局。在武漢大學人文館興建之時,考慮到原建筑的空間軸線,最后選定在原下沉式花園的東側,與原工學院、理學樓等形成圍合之勢。
2.2.2形態元素提取與再生
新建筑設計時,可將高校歷史建筑形態進行簡化,發掘其中的比例因子,應用到新建筑設計中,以達到視覺上的延續。如武漢大學老圖書館的立面形態可抽象出頂部三角形和底部長方形,其中長和高的比例關系應加以研究,在新設計中采用這種比例關系可以更好地適應人們的視覺習慣,緩解視覺上的突兀感。
2.2.3色彩元素分析與應用
色彩有三要素,即色相、明度和鮮艷度,在分析歷史建筑的色彩時從這三個方面出發,提煉出原有歷史建筑的色彩特點,以這三個特點為標準選定相近的建筑材質或者裝飾涂料,盡量減少新建筑在色彩上形成的不協調感。因為建筑色彩并非單一的,建筑包含多種色彩,可選取數種主色,統計比例,按照比例去設計新建筑,會使新舊建筑差異縮小。
當代的建筑材料如鋼鐵、玻璃和其他合成材料,與傳統的材料有極大的差異,而新建筑在建造中難免運用到這些材料,因此新舊建筑的差異加大。有的建筑師思想前衛,采用新奇的設計手法,甚至宣稱在對立中尋求統一,新建筑的產生對于原有歷史建筑而言是一種異質的介入。
3.2.1舊建筑改造中的異質
高校的舊建筑在改造擴建中,設計師可能不會去考慮加建或改造部分是否與原建筑統一,造成單體建筑上新舊的強烈對比,新加建或改造部分就以一種異質的形式滲透到原建筑中。這種異質介入方式,如處理得好,將形成新與舊、虛與實、厚重與輕盈的對比,將豐富建筑語言。
3.2.2新建筑相對整體環境的異質
除了在單體建筑中的異質介入,還有新建單體對整個建筑群空間的滲透,如果新建單體建筑與原有建筑群差異較大,可稱之為異質介入[4]。如武漢大學萬林博物館,無論是形態特征還是色彩裝飾,均與武大原建筑找不到淵源關系,其臨近老齋舍、櫻頂和老工學院等,作為一種異質滲透在校園環境中,以對比的方式形成與歷史建筑的空間對話。
3.3.1新類型的需求
高校建筑文脈的傳承固然重要,但是有些原有建筑形式、結構特征和裝飾細部,不再適用于新功能,不能滿足適用需求。當今高校人數已非昔日能比,體育館、禮堂、校園展覽類建筑等為滿足需求,體量很大,如沿用老建筑形態特征和比例,建筑的尺度將脫離實際。
3.3.2新舊建筑特征不相適應
新建筑與舊建筑在形態和色彩上存在較大差異時,如果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不當,將引起視覺上的不舒適感。在失敗的異質介入中,結果必然是建筑文脈的斷裂,整體風貌造成破碎感。
在過去,地區間交流較少,新技術的滲入較慢,因而建筑文脈自然保存完好,基本不存在偶然突破的現象。然而當下,全球化趨勢日趨迅猛,每當一種新技術的誕生備受矚目,建筑師的交流則無國界更無地區間障礙。建筑文脈的形成基于地區間建筑形態、材質、色彩和裝飾等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產生于地區間不同的建造思想、建造工藝和當地材料等。
建筑師對文脈的去與留面臨抉擇,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盲目堅持,需在突破與傳承之間尋找到平衡點。王澍先生對文脈的傳承不僅停留在“中國固有式”般的假古董,而是尋找傳統建筑在空間、形式、材質和色彩上的特征,將這種特征進行現代語言的轉譯,賦予新建筑傳統的氣質,如象山校區等。
在建筑師苦于探尋傳統建筑文化與當代工藝相結合的同時,也帶動了建筑思想觀念的逐步轉換。以往,人們對于建筑文脈的概念或許大多停留于用新材料模仿舊形式,停留于大屋頂或三段式的刻意模仿,但在當代建筑師成功尋找到傳承與突破的平衡點之后,人們似乎也逐漸認識并接受這種文脈傳承的方式。
新時代的功能需求與工藝技術的更新,對高校建筑文脈的沖擊不可忽視,探尋高校建筑異質介入的同時如何去協調建筑文脈的傳承與突破顯得尤其迫切。在新材料新技術的介入中,如何做到原有建筑文脈不被割裂,以及如何使得這種文脈突破對整體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確是每個建筑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1] 王 曉,劉卓珺,黃 河.建筑文脈的延續、再生與創造[J].中外建筑,2011(3):211-212.
[2] 黃德明.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造園藝術特色[J].規劃師,2003(9):165-166.
[3] 李成敏,李緒洪.中山大學南校區校園建筑色彩設計分析[J].大眾文藝,2011(24):79-80.
[4] 盛 晶,孫姍姍.校園歷史建筑的異質介入式更新研究[J].設計,2016(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