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林 顧 遜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我國當前的高校校園作為高等教育的物質環境載體,在文化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職能作用,而校園景觀設施建設從一種隱性文化的角度蘊含著特殊的教育意義。對于校園文化景觀設施的研究,打破傳統校園景觀設施的模式,滿足公眾的多樣化及個性化需求,保障校園創新創業活動的順利展開,同時又能彰顯校園及活動的特色,達到功能的整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景觀設施”一詞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蓋瑞特·埃克博最早提出,可以演繹成為滿足景觀環境中的需求而建立起來的服務系統如導向系統、交通系統、娛樂系統、視覺系統、照明系統等(黃磊昌,2007)。
“校園文化景觀設施”涵蓋了校園文化與景觀設施兩個部分,既作為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符號表征凸顯特色化的景觀文化,又通過景觀設施這種物質載體傳遞校園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內涵,反映校園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從景觀設施中體會校園文化其獨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蘊含著潛在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
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的專家學者從使用功能和設置地點的角度對景觀設施進行不同的劃分,包括園林建筑小品、城市小品建筑、街道雕塑小品等。2003年于正倫先生編著的《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是極具權威性的且全面系統的介紹景觀環境設施的書籍,根據環境設施的主要服務項目可以分為城市設施、服務設備、設施、小品建筑、室內環境設施等(于正倫,2003)。
以上都是從城市環境的范疇對環境設施進行大量的綜述研究,通過類比分析本文將在高校校園的領域中提出文化景觀設施的系統分類方式。文化景觀設施主要是指以建筑為界限的外部環境空間中的各類設施,其具體的分類方式主要是以外部環境系統中設施的服務目的為主,可以分為交通安全設施、休閑娛樂設施、信息交流設施、服務管理設施、照明設施、環境衛生設施、觀賞裝飾設施七大類。
“觸媒”(Catalyst)是化學上的一個概念,即催化劑,指一種能夠改變或加快反應速率、控制反應方向或產物組成而不影響化學平衡的物質,其自身的化學性質和數量在反應前后保持不變(廖代偉,2006)。美國建筑師韋恩·奧圖和唐·洛干于20世紀80年代末發表的著作《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中提出了城市觸媒的概念,既“策略性引進的新元素,可以復蘇城市中現有的元素且不需徹底的改變它們,而且當觸媒激起這樣的新生命時,它也影響了相繼引進之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與品質”(韋恩·奧圖,唐·洛干,1994)。在城市建設時,設計師有意識的設置一系列觸媒反應,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協調。這種觸媒的要素既可以是一個建筑,如購物中心,一個博物館,也可以是某個公共空間或一個雕塑小品,噴泉等。城市中的這種觸媒要素是城市發展建設中的必然產物,同時它也影響和改變著它所處的城市環境。城市觸媒的最終目標是塑造一個充滿活力的持續而漸進發展的城市結構,觸媒不僅僅是單一的最終產品形式,而是可以刺激并引導城市后續開發的要素。
在高校校園創新創業建設與發展中引入觸媒概念可用來描述相對獨立的校園開發活動對校園發展的影響。校園景觀設施具有觸媒作用,如何運用這種觸媒連鎖反映在高校校園建設中創造出高品質的公共空間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集裝箱作為一種特殊的新型建筑形式,其特性是標準性、可移動性、安全性、環保性和經濟性。集裝箱本身是一個模塊化的空間單元,同時也是一個結構單元,這是它作為建筑設計手段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集裝箱咖啡館作為創業建筑的一種表現形式,符合校園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要求,例如集裝箱的經濟性符合了低成本的特點,可移動性解決了多樣化的選址問題,根據不同的建筑用途因地制宜設計出不同的組合的模塊化設計,以滿足對建筑空間、周邊氛圍的不同需求。
針對高校校園不同的歷史淵源和現狀條件,校園文化景觀設施的觸媒策略應采用不同的應用模式。根據城市觸媒理論,城市觸媒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作用可以歸納為保存和強化兩個方面。與之類比,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景觀設施的觸媒模式以這兩方面展開系統化研究。
是指在基于校園獨特的精神內涵和校園文化的歷史文脈的基礎上保留原有的設施而不是肆意的拆掉或破壞。
校園景觀不同于其他的景觀類型,高校校園生活的核心即為精神和文化氣氛的校園文化,其強調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融合,提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文化景觀設施作為景觀設計中重要的構成要素,能夠賦予學校以生命力和活力,體現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價值及展示校園的個性形象,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
集裝箱創業咖啡館的規模依據校園選址的條件來定,例如建在校園一級景觀的咖啡館可由多個集裝箱組合成大型創業平臺建筑群;建在二級景觀的咖啡館,可由兩個集裝箱上下疊加形成小型咖啡館。此外,集裝箱咖啡館的移動性,降低了對原有校園景觀的影響。
意為通過某一事物增強某種行為的過程,既通過引進新的設計要素對原有校園的功能和形式進一步加強,以達到擴大現有要素的影響力。
在校園系統整體中,內部的構成要素應該服從整體的需要,每個建筑物和空間都應該配合大學校園的規劃、景觀和建筑設計。從校園功能分區來考慮,一般以教學中心區為設計重心,生活區和活動區為輔助區域,規劃中的主從結構使校園整體重點突出,有利于形成主從關系層次分明的整體系統。
校園規劃中常以軸線作為表現主從層級關系的重要設計手段,一條抽象的主軸線或幾條輔助軸線構成重要的心理軸線。將校園創業咖啡館串聯場地中各個重要建筑和景觀設施,不僅從外部空間形態上形成了明確的構圖重心,而且給參觀者以視線的指引,沿著軸線的方向,可以看到設計師精心布局的空間,強調人們在空間中的體驗與感受。
文化景觀設施對于校園建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而可以作為校園建設的重要觸媒,激發和引導校園空間某一特定區域的建設。集裝箱創業咖啡館作為校園文化景觀設施的新型表現形式,其觸媒效應與保存和強化兩個方面緊密相關,通過觸媒理論的引入有助于我們在校園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科學地判斷和合理引導文化景觀設施的觸媒作用,更加能動地指導校園創新創業開發建設。
[1] 黃磊昌.環境系統與設施·下·(景觀部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于正倫.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3] 廖代偉.催化科學導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 韋恩·奧圖,唐·洛干.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M].王邵方,譯.臺北:臺北創興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