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許大為 劉炳熙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歷史建筑與街區,記載了城市的演變,折射出城市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重視并保護文化遺產也已成為全球性課題。近百年來,意大利在文物建筑保護方面積累了非常多的成功經驗和方法,為保護世界建筑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樣,我國也是世界遺產大國,也面臨著如何保護和再利用歷史建筑與街區的問題。但隨著我國城市改造規模的不斷擴大,對許多傳統民居、歷史街區甚至文物建筑造成了“建設性破壞”,城市名片正在逐漸消失。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借鑒意大利及西方其他國家百年來摸索出的成熟的保護及再利用理論體系,并為我所用,這是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
保護是指采取特定的措施和手段來對某歷史建筑的現存形式、場所精神進行保存與修護;再利用是指對歷史建筑的使用價值進行更新和再設計,并使得其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再現和延續。因此,歷史建筑與街區保護再利用的設計過程,是要遵循相應的基本原則,從建筑的價值特色和設計條件出發,以新時代的新理念和新技術水平為其提供強而有力的輔助,從而給予歷史建筑與街區最佳的保護再利用效果。
首先,是15世紀的“文藝復興式保護”階段。人們在經歷了中世紀長期的思想禁錮之后,對輝煌的古羅馬建筑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再現古羅馬的盛世景象,他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建筑修復和文物保護。其次,是近代文物建筑保護的發展初期階段。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20年代,意大利憑借著其巨大的建筑文化財富,成立了第一個關注文物建筑保護的國際組織IMC,并提出了《羅馬憲章》,這也成為了國際上的技術規范指導。從此意大利的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復工作被納入到國家的嚴格管控之下。再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二戰結束的“法西斯學派”對文物建筑的破壞期。當時的政權統治階級從自身的利益和意識角度,提出了另一種“保護”辦法。為了突出古羅馬帝國的偉大建筑,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量建筑被他們無情地清理掉。接下來是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的近代文物建筑保護的成熟期。當時的意大利幾乎是在一大片廢墟上開始重建家園,其效率之高,規模之大,影響深遠。在此期間,意大利通過了《威尼斯憲章》《城市規劃法》和《聯合法》等,文物保護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此奠定了意大利在文物保護與修復領域上的國際主導地位。最后是20世紀60年代的威尼斯憲章的騰飛階段。自其出臺之后,意大利在文物保護與修復的領域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不斷深化學術理論研究,不斷地創新保護觀念和技術手法。直到今天,《威尼斯憲章》仍被世界上各個國家所學習應用[1]。
意大利派崛起較晚、形成過程漫長。它結合了18世紀以來關于文物建筑保護的合理因素,在理論上更是細致嚴密。其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首先是歷史性修復階段,該理論產生于19世紀80年代,代表人物有貝爾特拉密和波依多。前者要求盡可能多地收集資料和證據,保護工作要有牢靠的科學基礎。后者則要求必須尊重文物建筑的現狀,要保護歷史上的一切變化和增補,即使它們掩蓋了它的原貌。此時的意大利派不再受限于法國派的影響,不再修復或翻新文物建筑,而只是加固與保護。
其次是科學性修復階段。喬瓦諾尼于1931年提出了更為全面的保護概念,其中包括“修復建筑的目的是要保護建筑本身和環境之間的歷史文脈”“修復可以用現代方法和材料,但決不能超過建筑的歷史層理所能承受的量度”[2]等。而1933年出臺的《雅典憲章》正是以喬瓦諾尼的文章為基礎,從此意大利派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
最后是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的評價性修復。代表人物是阿爾甘,他認為文物建筑的保護和修復不僅體現出技藝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表現出對歷史、技藝的理解和感知,這在后來被引申為“是一種歷史文脈和延續性”。
而意大利學派主要包括四大理論。第一,文物建筑不僅是藝術品,其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保護工作應細致到它所承載的全部歷史信息;第二,不僅要絕對尊重原先的建筑,還要尊重之后陸續添上去、或是改動的部分,甚至是它的缺失狀態;第三,當文物建筑已經損壞時,決不能去“創造”自以為是的純正風格;第四,要保護文物建筑原有的自然和人為環境[3]。
按照意大利原有歷史建筑與街區的重要性及現狀,以及后人對它們的干預程度,將其分為以下六種情況:
第一種是已無功能的歷史建筑遺跡。通常的做法是將遺跡圍起來讓人們參觀,以防遺跡毀壞而對其進行定期的清潔與維護。比如羅馬的共和國廣場、阿根廷廣場等。即使遺跡與城市規劃相沖突,也遵循“以新讓舊”的原則,不移動其分毫。
第二種是尚保持原有歷史功能的重要歷史建筑遺跡。它們大多數和宗教有關,歸教會所有,如米蘭大教堂、佛羅倫薩大教堂等。他們采取限制參觀人數和限日參觀的方法來進行建筑保護,在不破壞建筑原來風貌的前提下,采用必要的技術手段來適應現代需求,如增加采暖通風照明設備等。
第三種是需要更新功能的一般歷史性建筑。二戰期間許多意大利城市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當時在戰后采取了兩種重建方式。一種是采取新形式和新結構的新建;而另一種是將建筑的原貌分毫不差地完整重現。例如在一場空襲中只留下一點斷壁殘垣的圣都曼尼科教堂,在對其進行修復和重建時只保留了小部分墻體,其余則采用新結構和新材料進行重建。
第四種是歷史街區中的古舊建筑,它們通常是住宅或相關的建筑,其保留是為了延續歷史的空間和生活氛圍,本身的歷史或者文化價值不一定高。這種特色保護只要求整體外觀不變,內部空間可以結合功能進行任意改造設計。
第五種是環境改造型歷史街區。城市的不斷發展使得其中的歷史街區逐漸成為城市標志,周圍的環境成為了核心地段,土地價值升高,商業經濟也涌入這里。在設計時可以把自然景觀、城市風情與歷史街區綜合開發成一個大型的公共產品,并且要保護和維持它的生態功能,降低開發活動的負面影響。
第六種是歷史保護型街區。它強調對街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從長遠角度來分析保護的過程,社會需求的演變才能永久的延續,才能增強歷史街區的社會意義。保護時要結合歷史的沉淀與新時期的文化內涵,強調完整性與和諧性[4]。
保護歷史建筑與街區,意義重大且任重道遠。我們可以從意大利這座文明古國的發展變遷中總結出對我國的現實借鑒意義,從而讓我國的歷史建筑與街區真正的散發恒久魅力。
首先,意大利對歷史建筑與街區保護已成為全民意識。而中國在這方面還遠未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各地對古民居的破壞也是司空見慣;其次,意大利是全世界申遺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本土文物建筑的知名度,還可以增強國民自豪感、擴大社會影響力;最后,意大利有專門的文物建筑修復學校,在歷史建筑與街區的保護更新設計中,必須有這類專家的參與。而我國正需要經過系統培養的專類人才。
在意大利,經常以政府、市場、民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歷史建筑與街區保護。在我國應將這部分的保護經費列入財政計劃的專項補貼,結合多渠道獲得的資金,用于這些街區的保護與改造。同時,政府可以通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技術手段等用以規范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避免一些市場行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
意大利非常重視立法,在很早就建立了一整套細致全面的保護管理機制。與其相比,我國關于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管理機構職責不明確。當前我們要加強立法,嚴格管理,推進歷史建筑與街區保護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增強保護工作的權威性。
意大利始終將歷史建筑與街區的文化價值置于其經濟價值之上,強調文化保護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而目前我國有些地方的認識仍停留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階段[5]。其次意大利以長遠的角度,從保護個體建筑發展到保護歷史街區,使之與整個社會、經濟、交通等各方面緊密相連,進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我國對于這方面的工作還存有兩大誤區:一是忽視歷史建筑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價值,多是仿古建筑、仿古商業街,失去了原真性;二是改變了原有的功能和性質,在使用的同時卻破壞了它們的歷史價值。因此,我們需要在社會上推廣這種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并重的方法理念。
在我國,許多城市仍面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與歷史建筑保護之間的矛盾。其現狀,包括保護情況、維修質量、改造水平、再利用程度等,實際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現有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意大利通過深入研究其傳統文化和建筑遺產,不斷探尋適宜的保護方法,確立了獨特的“意大利模式”,讓世界認同。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并為我所用。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既然我們的祖先能夠創造出舉世聞名的建筑,我們就一定能夠將它們保護和承傳下去。
[1] 辛慧琴.意大利古歷史建筑保護及更新再利用淺析[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25-32.
[2] 劉芳芳.城市景觀視覺體驗的層級理念探索——以意大利威尼斯為例[J].新建筑,2013(4):7-8.
[3] 黃坤耀.歷史建筑的整體改造及“可逆加固”方法[J].建筑結構,2009(3):12.
[4] 徐宗武.歷史建筑價值再認識[J].建筑學報,2011(3):6-8.
[5] 林 源.中國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