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敏
(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江村坐落在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境內,緊鄰205國道,距黃山風景區僅30多千米。江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其古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其“靠背椅”金鰲山是黃山延脈之一,獅山、象山左右護衛,似“太師椅”扶手,面臨聚秀湖,湖若半月,環拱村莊,形成了“山水環繞”“藏風聚氣”的風水意象。江村歷史悠久,昔日“江村十景”——黃峰曉日、箬嶺晴雪、天都聳翠、金鰲飛瀑、豸頂桃花、茆龍紅葉、獅山暮海、羊崗夕照、雙溪夜月和聚秀荷風,歷代文人雅士多有吟誦。
江村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完整保存原型的皖南古村落,村內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群建造精良,藝術價值極高,是研究徽派建筑文化的寶貴物質遺存,也是我國明清傳統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歷史上,江村尊儒重教,興學育人,在繁榮的經濟支撐下,書屋、學堂多達9所。尊儒重教的濃郁氛圍使得江村人才輩出。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江村人士考取進士、舉人多達120余人,民國期間獲得博士、學士學位的將近20人,這使得江村的人才數量在中國各傳統村落中獨樹一幟。
江村自古文風昌盛,名人輩出,俊彥如林,曾有“文子進士”“叔侄翰林”“兄弟博士”的美談。
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村莊選址一般具有堪輿思想,在“枕山、環水、面屏”的概念指導下,被圍合的平原、流動的水和豐富的山林資源滿足了封閉、自給自足的農村聚落的生存可能性[1]。江村坐東北,朝西南,為群山環抱。其風水地形為風水學中極佳的“太師椅”。村東北的金鰲山為太師椅之椅背;村西南左右兩側對峙的象山、獅山為太師椅之左右扶手;江村位列中央,如同太師椅之座位。村內兩條小溪玉龍溪與鳳溪,蜿蜒曲折,在村莊西南角匯合后,匯入青戈江水系。
明清鼎盛時期,江村村中八座宗祠,飛檐翹角,巍峨壯觀;街牌坊接踵林立,巋然雄踞[2];數十畝之廣聚秀湖,匯聚雙溪之秀,清幽如鏡。“江村十景”更突出的反映了江村古村營建中的人文、生態內涵,是人類適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模式。
江村文物保護建筑眾多,擁有江氏宗祠、溥公祠、孝子祠、茂承堂、篤修堂、進修堂、闇然別墅等一大批國保單位。這些建筑匯集了磚、木、石三雕工藝,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徽派傳統建法式特征明顯。
江村獅山上的媽祖廟,始建于宋崇寧年間(約1110年前后),是江氏族人江文政出使海外安全歸來,為感念媽祖庇佑而建,此廟為皖南古村落中所僅有,承載了江村人的宗教信仰。
佇立村口聚秀湖旁的“文昌塔”像一支筆,聚秀湖是硯臺,世科坊如墨,江村這塊風水寶地便是碩大的一張紙。
江村老街位于江村中部,全長500 m。歷史上,江村老街有數十家商肆店鋪,十分繁華,是江村人主要的公共活動場所之一。老街上的古牌坊、古民居、古水圳、古巷道以及斑駁凹凸的石板路,均能給人帶來歷史的回味和傳統文化的浸染。
規劃強調“保護江村的原真性、完整性;近遠期結合,逐步實施;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大原則,本文主要從歷史格局與傳統風貌保護規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規劃、展示利用規劃等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4.1.1風水格局保護
保護和延續現狀風水大格局,保護江村周邊自然山水環境,主要保護與江村有關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農田耕地,嚴格控制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禁止一切侵占農田的開發建設行為。
4.1.2山體保護
保護金鰲山、象山和獅山所環繞的古村山體背景環境,保證山體與村莊之間的開闊視線關系,山體山腳可局部建設,但建設活動不得侵占山體。
4.1.3水體保護
1)聚秀湖的保護:聚秀湖是國保單位,其紫線保護范圍由聚秀湖水體向外擴20 m。
2)龍溪、鳳溪的保護整治:在維持、疏通龍溪、鳳溪現狀流向的基礎上,加固維護溪流堤岸,清理溪流兩側垃圾,嚴格禁止往溪流里傾倒垃圾等污染物,保證龍溪溪水的清澈干凈;合理修繕村民洗衣淘米、休憩的古駁岸,保存江村村民生產生活方式;合理控制溪流上游引水,保證龍溪水量,維持并改善現狀溪流水景環境。
3)水塘的保護整治:清理水系水塘淤泥,保持水質干凈清澈;加強水塘周邊的綠化種植,營造富有徽州古村落特色的生態景觀。
4.2.1建筑保護與整治
針對江村建筑的現狀情況,規劃提出五大類整治措施,對不同風貌、不同質量的建筑進行整治。
1)保護建筑。
對于保護建筑必須原址原狀保護,不得翻建,不得改變原有狀況及面貌。需要修繕的建筑,必須使用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繕。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結合江村文化旅游和村民生活,科學調整引入相關業態功能,使其煥發昔日風采。
2)修繕建筑。
建筑局部構件如門窗缺失或墻壁開裂,但建筑整體構架仍完好的歷史建筑,應對其缺失的部分用傳統材料按照該歷史建筑的風格進行修繕。
3)改善建筑。
對于傳統風貌建筑,應保持外觀風貌特征,特別是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細部構件和裝飾物,允許完善內部布局及設施,可增添與原有形制一致的新的部分及新的裝修,以改善居住、使用條件,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
4)保留建筑。
對現狀建筑質量尚好,風貌協調的建筑,采取保留的策略,同時允許外部在不損害傳統風格的條件下做一定的改變,允許拆除重建,重建的新屋應與原建筑外部風格一致,不能與傳統風貌相沖突。
5)重現建筑。
針對核心區保護范圍內的建筑,規劃建議重現活動要建立在文物部門提供的歷史資料基礎上,原址原貌重現。
6)整治改造建筑。
對需要整治改造的建筑,可通過重涂色彩、改變外觀形式及裝飾材料等手法,使其最終符合歷史風貌要求。
4.2.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主要是江村的名人文化、傳統民俗和歷史地名。具體保護措施包括:在不影響古建筑群傳統格局,不影響古民居結構、材料和內外環境的前提下,通過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鼓勵原居民住戶留在古民居內生活,以保留傳統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對江村各類民俗活動進行歸納建檔;保護并鼓勵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積極進行各項傳承活動;結合歷史建筑保護,以及各種展示空間的建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體承載空間。
根據江村歷史文化資源與自然環境特色與價值,規劃提供三種展示利用模式可運用在江村旅游發展中,分別是深度體驗模式、農家樂與民宿模式、植根博物館模式。
1)深度體驗模式。
注重游客參與體驗感受是江村旅游發展中可運用的一種模式。目前來看,江村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利用和旅游發展尚處在淺層次、單一發展的層面上,對優秀歷史文化遺存的內涵挖掘利用不夠,民俗活動沒有充分展示,無論是從宗族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民俗、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農家樂與民宿模式。
鼓勵村民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向游客提供特色居住和餐飲服務,以便游客更好地體驗江村的民俗風情,促進江村文化形象的對外展示。
3)植根博物館模式。
保持江村不可移動文物的原始位置,將文物的原生狀態展示給世人,促進人們了解江村文化遺產的原始面貌。
本文所探究的保護規劃內容和方法已經在安徽旌德縣江村歷史文化名村實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僅使得村內歷史風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也促進了江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村莊生產生活與經濟的發展。
[1] 李益彬.古代建筑風水與現代人居環境[J].科技咨詢導報,2007(30):194-195.
[2] 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3] 程堂明,盧 凱,陶冠軍.記憶傳承鄉愁文化 保護發展傳統村落——以龍潭肖村保護發展方法[J].小城鎮建設,2016(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