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雅 文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設計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建筑立面是構成街道空間的重要元素,城鎮中的主要街道的建筑風貌更是體現當地形象的重要名片。隨著建筑的全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城鎮被標準化的“方盒子”形式的建筑覆蓋,失去了地方特色。隨著地方城鎮的經濟發展,城鎮原有建筑的破敗風貌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針對上述問題,在立面改造的設計中,鄉土元素與地方文化符號的運用成為關鍵突破口,它可以幫助城鎮在改造破敗建筑的同時而不失地方特色,傳承及延續地域文化。本次方案改造,以左權麻田鎮的固有民居特色及紅色文化為切入點,歸納提取相應的設計符號,將沿街立面改造和鄉土文化及地域特色有機結合。
本工程為建筑立面改造工程,位于左權縣麻田鎮的主街道——將軍路。將軍路是紅色歷史文化名鎮左權縣麻田鎮中心區的主干道路,全長約750 m。道路兩側匯集了行政辦公、學校、商業等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為全鎮的核心道路。
將軍路囊括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的各式建筑。在城鎮化的不斷更新推進中,建筑形式、材質、色彩出現了明顯差異化現象,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多樣、外立面裝飾差異明顯、色彩運用較隨意。
結合道路兩側現狀建筑,整體改造分為四大類:
1)住宅建筑(1層~3層住宅);
2)公共建筑(鎮政府);
3)商業街道(住宅帶底層商業);
4)附屬建筑及其他(附屬建筑、山墻、圍墻等)。
設計目標:設計通過對麻田鎮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歷史文化特色進行梳理與提煉,將其運用到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的細節中,并對建筑整體風貌進行合理的定位,最終將麻田鎮建設成為特色宜居城鎮。
設計原則:
1)突出重點的原則:以街道兩側主要建筑和主要節點的建筑為改造重點。
2)整體性原則:要求建筑與城鎮綠化景觀、歷史、人文景觀的統一,考慮整體和諧。
3)措施多樣性原則:按不同的建筑質量和不同的建筑類型采用不同的改造方法。
4)可行性原則:總體上建筑改造以色彩粉刷更新為主,力求達到操作性強,實施快,造價低,效果好。
在建筑單體立面改造上,根據建筑性質、建筑質量、現狀條件等因素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進行立面整治處理。
現狀保留建筑:外觀較新,結構良好,建筑造型完整,對此類建筑予以保留,并定期對其外觀進行清潔處理。
一般整治建筑:規劃范圍內有大量建筑年代較近,外觀風貌一般,屬居民自建的住宅建筑。規劃對其立面進行統一規整,整理粉刷,并拆除違章搭建的建筑和廣告牌。
重點整治建筑:指位于鎮區主要節點、重點地段的建筑,存在風貌較差,或其建筑外觀與景觀定位不符等問題,需要對其進行大力度的外觀改造。具體措施有增加建筑外墻構件,改換建筑外墻材料,增加建筑細部(門窗、立柱、建筑裝飾紋樣、廣告牌等),對建筑的標識加以美化等。
吸納麻田的傳統民居建筑及左權紅色文化的元素符號,建筑風格為中式風格。色彩以白色、紅色、灰色為主。主要材質包括灰磚、涂料、木材。裝飾元素為木格柵。
住宅在改造過程中結合太行八路民居形式,以灰白色色調為主。保留現狀屋頂,添加傳統民居符號與建筑構件,如仿木鋁格柵門窗、灰磚等,部分山墻立面添加紅色文化浮雕,呈現傳統民居居住風貌。
政府建筑外墻干掛毛面花崗巖勒腳,屋面添加構件——小重檐頂,色彩以紅、白色調為主,中式仿木鋁格柵門窗、立柱、雀替點綴立面裝飾,突出政府辦公建筑的莊重及形式感。
商業建筑改造,清洗建筑立面,外墻以白色乳膠漆為主,局部添加灰色面磚線腳和仿木鋁格柵門窗構件裝飾,統一廣告牌大小及樣式。
附屬及新建建筑在改造建設中應遵循傳統建筑的符號與紅色文化的延續。山墻局部、圍墻立面——淺浮雕文化墻裝飾,突出左權麻田紅色文化。墻體采用白色乳膠漆飾面,墻裙采用灰磚飾面,色調以灰、白色為主。欄桿構件改造以中式樣式及傳統色彩為主。
1)以傳統基調為主導的建筑色彩。
根據麻田鎮的地域特色和建筑所在分區的特點,規劃建筑的基調色以灰色、白色為主,輔助色為紅色、土黃、赭石、青灰等。建筑細部如在窗框、門窗等構件上選用較鮮明或沉重的顏色,使之有對比感、生動感,美化建筑立面景觀。
2)以經濟節約為主導的裝飾表達。
外墻裝飾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墻面的裝飾,二是構件的裝飾。墻面裝飾以涂料粉刷為主,輔以真石漆飾面;構件裝飾包括增加門窗套、建筑立面線腳的裝飾構件等。雖然墻面漆與干掛石材的效果有較大差距,局部線腳的處理略顯膚淺,但很好的控制了成本,達到最佳經濟效果。
3)整齊劃一的店面廣告牌。
規劃統一設計店面廣告牌底板,各家店面根據需要在底板上設置廣告牌內容。規劃要求統一建筑或相鄰建筑廣告牌的高度、樣式,色調應協調統一,并能和建筑物相融合。
4)對檐口與勒腳線的加強處理。
對外墻粉刷的建筑,應著重注意其檐口與勒腳線的處理。除此之外,建筑立面可以采用線條劃分的方法,豐富立面景觀。
在地方縣市的立面改造項目中,切忌使用千篇一律的設計套路,應充分考慮地域特色與當地文化,提取有特色的文化符號,讓改造后的建筑有充分的地域可識別性,并盡可能的利用當地材料,節約成本,符合環保低碳理念。要做到這些,與設計師的深入調研和對當地文化的傳承認知是分不開的。
[1] 雷體洪,鄭 偉,龔旺林.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整理改造策略研究——以宜昌市伍家崗區建筑立面改造為例[J].華中建筑,2015(4):76-77.
[2] 王君君,易映珺,饒俊輝.鄉村建筑與傳統資源相結合的建設模式探索——以環洞庭湖地區張谷英村建設方案為例[J].中外建筑,2016(3):61-62.
[3] 黃曉通,葉步云.農房改造過程中建筑風格的延續與重塑——以陽朔東嶺片區竹筒樓建筑立面改造實踐為例[J].規劃師,2009(3):89-90.
[4] 田 瑤,肖景方.可識別的立面——建筑立面的地域性設計[J].門窗,2014(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