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國 鋒
(浙江公和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現階段,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這樣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了,但是與此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在這其中,建筑行業要高居前列,尤其是科技的不斷進步,建筑行業逐漸的摒棄了傳統的發展模式,出現了各種新的技術和材料,這使得建筑行業有了更低的能耗,但是與對能源的消耗相比,現階段建筑行業的能耗依舊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制約。
在20世紀60年代,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最先提出“生態建筑”這個概念,直到現如今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設計理念。這一概念目前有著很多的解釋,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使物質、能源實現秩序地循環轉化,獲得一種無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態平衡系統。這個概念的落腳點獲得一種無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態平衡系統。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生態建筑比較明顯的表現是這樣的,利用加強綠化的手段來調整改善周圍的小氣候,利用大跨度輕型結構增強空間的適應性。而生態建筑在進行設計時,要注意這些:材料的選用,要整體性的、全面性的對建筑材料進行選擇,其中最合適的是天然材料,把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作為主要材料。
最近幾年,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猛獸般像我們襲擊而來,無論是海嘯還是臺風、地震等,都表現出生態環境的脆弱。不同的地區面臨不同的自然災害,比如說土地沙化,或者是嚴重缺水,有的地方還有水災、旱災等現象,還有難以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以上這些現象的發生,對生態建筑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就當前的形勢而言,進行環境保護這一概念并沒有被人類提到日程,而是有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更不要提對于生態建筑這個全新的詞匯,生態建筑是一個新出現的行業,人們對其普遍沒有較高的的認識度,甚至可以說是還處在不了解、不認識、不知道這樣的“三不”狀態,總而言之,是不具備要進行環境保護的概念。
中國是一個處于發展中的國家,環境問題應該放在首要位置,對于新出現的產業,如何能夠更好的發展下去,離不開一套完善科學的政策,以及相應的制度規范,用于該產業詳細科學的規劃,按步驟實施發展,從而逐步的實現建筑的生態化。
生態建筑設計是通過對建筑過程中需要的基礎物質加以整合,在相應的生態系統內進行能量轉換,從而實現對能源的節約。生態建筑的前提是要尊重和保護大自然,然后注重減少能源消耗,建設和諧環保的建筑空間,提升用戶的生活質量。總體來看,進行生態建筑設計就是把建筑自身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利用人力進行改造,使得這一生態系統能夠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進行生態建筑設計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過各種綠化方式來調控建筑周邊的環境以及氣候,在建筑過程中采用輕型的、有較大跨度的房屋建設結構,從而減少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同時還能夠確保建筑物擁有完整的內部構造。在實行生態建筑設計時,往往是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建筑物和其所處環境,二是在建造過程中要使用的技術手段。通過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來保證人和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同時要和當地環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最大可能的利用可再生資源,體現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
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現階段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逐漸提高,在各大城市涌現出了很多的建筑,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出現了單一追求建筑規模,卻忽略對環境加以保護的問題,如果在建設城市時不能做好環境保護,難免會出現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情況,這樣大量的資源也會因此被浪費,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在建筑設計上多下功夫,在設計中應該加入一些生態元素。
實行這一原則就是要使得設計的建筑可以融入大自然中,二者實現和諧共處。只有實現了這兩者間的相互結合,才會使人的行為逐步與大自然發展協調起來。首先,在正式建筑施工之前,一定要選用合格的建筑師,即一定要有生態環保的理念,要能夠清晰的意識到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二者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分家,也不能出現對立的情況,建筑要融入在自然環境之中,在建筑的過程中要時刻留意和保護自然環境的狀況。
現階段,環境問題逐漸嚴峻起來,人們開始意識到生存與環境的關系,并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視,開始深入的考慮建筑設計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為了社會更好的發展,一定要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實行這一戰略最大的特點是要不斷的改革創新,在很多的領域進行改革,對于當前的經濟、環境都起到很好的保護的作用模式,對于千百年后的發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現如今,建筑的模式很多樣化,并不固定,所以如何對大自然加以利用,使得建筑很好地融入到我們的實際的生活之中,這需要我們進行技術方面的不斷地創新,在多方位進行更為具體的研究考察,只有很好的運用起來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進行建筑建造時很難完全的保證能夠百分百不傷害周圍的生態環境,在這樣的前提下,怎么處理生態環境與建筑設計二者的關系是一大難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才能進一步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在文章中作者通過自身的經驗和認識,把生態建筑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同時提出了相對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1] 張世龍.試論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0):870-873.
[2] 蔣 湘.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探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