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春
(沂水縣水利局,山東 沂水 276400)
沂水縣素有“百庫千塘”之稱,該縣共有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140座,塘壩1 136座,農村汪塘1 820座。沂水縣位于魯中南地區、沂蒙山腹地,總面積2 434.8 km2,在全省縣級行政區劃面積中列第二位,轄2個街道、15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沂蒙風情旅游景區,359個農村社區,總人口115.96萬。其中農業人口69.88萬,占總人口的61%。2016年以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沂水縣水利局對36座農村重點汪塘實施了整治,達到了“庫面無垃圾、漂浮物、水面清潔、水質提升”的目標。
農村汪塘形式多樣(包括:土壩、攔河壩、取土坑等),大部分為灌溉水源,大旱年份多呈干涸狀態。管理模式多樣,大部分為村集體所有,無人管護,個別的承包給村民作養殖、種植用。承包人多數只注重開發利用,不注重汪塘的管護。外觀上層次不均,大部分汪塘淤積嚴重,水面面積減少、岸坡坍塌、水環境惡化、水生態失衡、水質變差、調蓄能力減弱、灌溉作用減小等問題普遍存在。
1)歷史原因。沂水縣大部分汪塘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近幾年對水庫塘壩進行投資建設,未對汪塘進行投資,從聯系群眾、走訪調研等工作情況看,群眾對汪塘治理清淤的呼聲非常高,要求非常強烈。
2)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破壞。沂水縣土壤種類以褐土、棕壤土為主,結構疏松,沙粒含量大,黏結性差,易發生水土流失,加之地上植被稀少,前期受利益驅使,人為露天開采礦產資源,采砂取土,原始植被、地形地貌及耕地遭到破壞,不同程度的造成水土流失、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生態環境的破壞。
3)淤積量大,興利水量減少。沂水縣屬于典型的山丘區地形地貌,植被覆蓋率低,汛期徑流歷時短、流速快,易造成水土流失。上游泥沙流入汪塘、汪塘周邊塌岸、漁業養殖沉積,導致庫區淤積,減弱汪塘的調蓄能力,減小了汪塘的灌溉作用,降低了汪塘的蓄水保水功能。
4)水污染嚴重。農村汪塘周圍或上游畜禽養殖排除的污水流入汪塘導致水質惡化,魚蝦死亡。農村生活洗滌高磷廢水流入汪塘導致的水藻快速生長,水富營養化嚴重。
5)體制機制不健全。村集體經濟薄弱,無社會資本投入,承包經營制度不健全,管理設施、管理制度不到位等體制機制不健全狀況影響了汪塘的正常運行。
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的,緊抓汪塘整治“生態化、自然、簡潔、接地氣、接鄉愁”的特點,以實現“溝渠通、汪塘清;活水源、功能全”的汪塘總體整治目標,按照統籌兼顧、因地制宜;保護優先、綜合治理;綠化凈化、美化環境;分類實施、生態持續;分類達標、突出重點;強化管理、專人保潔的整治原則,把汪塘變成鄉村的“生態明珠”。
首先對汪塘進行全面普查、建立檔案資料,由鄉鎮政府組織確權劃界,劃定保護區,明確責任主體和客體。其次,進行合同制、租賃制等多種形式的產權改革,同時,加強宣傳、設定標志牌或標志碑。第三,聽取環保部門、群眾的意見建議,建立巡查制度,與環保部門進行聯合執法。第四,進行典型治理,以點帶面,確保治理一處,成功一處,發揮效益一處。
沂水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汪塘整治工作,專門成立城鄉水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并將該項工作納入現代農業發展工作和城鄉水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考核,為規范考核辦法,統一考核標準,縣政府辦公室下發了《沂水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考核細則》;為保證工作措施落實,縣水利局制定了《汪塘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為了規范汪塘整治建設,維護汪塘整治市場秩序,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提高投資效益,縣水利局制定了《沂水縣汪塘整治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沂水縣汪塘整治項目驗收管理辦法》;為加快推進汪塘整治工作進程,加強資金管理,規范資金使用,根據《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稽察暫行辦法》和《沂水縣汪塘整治建設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縣水利局制定了《沂水縣汪塘整治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以上《細則》《方案》《辦法》的出臺為全縣汪塘整治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為圓滿完成汪塘整治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縣城鄉水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以及各鄉鎮不斷加強對汪塘整治工作的督導檢查,實行月通報、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和全年考核相結合的制度,明察暗訪工作成效。每次督導檢查都對農村汪塘現狀情況、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重視程度、標準把握、質量要求等方面進行通報,涉及每一個汪塘,不留死角,不稿形式,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下步工作要求,以確保及時完成汪塘整治任務。
1)解決了“有錢辦事”的問題。各鄉鎮通過整合各類資金獎補,帶動社會多元投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投入體系。黃山鋪鎮整合村民營企業資金21.5萬元,將汪塘打造成了休閑、旅游、垂釣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汪塘。呈現了柳綠、岸美、棧道、釣臺、餐飲一派鄉愁濃郁的景象。高橋鎮全年村集體投資近59.74萬元,對汪塘進行了清淤、綠化,修建休閑涼亭等,打造了一片蓮葉何田,荷花飄香,亭臺樓榭的江南風情。各鄉鎮(街道)通過整合各方資金和自籌投資426.99萬元用于汪塘整治建設工作。
2)解決了“有人干事”的問題。各鄉鎮都建立了水域整治專職隊伍,把水域保潔重心全面下移,實現水域環衛保潔市場化、物業化。院東頭鎮組建了“山鄉保潔公司”,把河道整治推向市場,配備人員和設備,抓好重點河段“全天候、全覆蓋”管理,汪塘整治管理逐步規范化。
3)解決了“有人管事”的問題。各鄉鎮加快推進水利、環保、城管執法重心下移,進一步強化水域環境執法檢查,依法嚴罰重管。院東頭鎮成立了執法中隊,配備5名執法人員,負責全鎮水域綜合整治監管和檢查考核。許家湖鎮實行班子成員包管理區,脫產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河道、包庫塘責任制,對水域整治任務進行了層層分解,與各村簽訂了責任書,納入了全年千分制考核;汪塘管理模式多樣,大部分為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和使用,個別承包汪塘實行合同制管理,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管理權和使用權歸承包戶所有,確保了管護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