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巍
(太原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隨著建設的持續推進,城鄉發展中的不平衡趨勢也逐漸凸顯出來。這點在位于城市邊緣的新區的更新建設中尤為突出,由于其區位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不同于城市中心區的以下特征:1)由于其原有的城鄉結合部的屬性,區域內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建設用地與農用地呈現犬牙交錯的狀態。2)區域內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為輔。我們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進城鎮化的方式方法,即統籌城鄉的協同發展。
中國城鎮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經濟共同繁榮,但在城鄉二元體制的傳統的城鎮化模式下,已經造成了“重城市、輕農村”的局面。而城鄉統籌政策的出臺,其目的就在于扭轉這種城鄉發展失調的狀況,以“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基于上述原則,我們認為應從以下3個方向作為城鄉統籌的實施方向。
城市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空間,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強烈的生態實體。也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因此要嚴格推行國家環境規劃的要求,在每一個城鄉實施藍天工程、清水工程、綠地工程。同樣在農村也要實施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鼓勵廣大農民建設鄉村環境的永久動力。
城鄉統籌,產業發展是核心和關鍵。城鄉互動的起點是產業互動,城鄉互促的關鍵是產業互促,城鄉融合的基礎是產業融合。推進城鄉產業一體化是適應產業融合趨勢的需要,產業結構越合理,產業的鏈條越長,產業投資和再投資的空間就越大,其社會經濟效益也會越高,也勢必將更能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有力的實現城鄉產業融合。
突出主體功能區導向,引導不同類型區域差別化發展。重點發展區域要合理確定城市開發區和重點鄉鎮街道的建設,促使成為整個區域新的經濟增長中心;限制開發區要有條件的建設和引導城鄉發展,使之與生態保護區相協調發展;禁止開發區要嚴格限制城鎮建設,做到生態先行。
同時要注重城鄉均衡布局,促進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合理樹立各類城鄉有序的發展格局和導向,實現可持續的城鄉統籌發展。
三給片區北起北環高速路,南至北排洪溝南側的搶險路;西起西環高速路,東至濱河西路,總用地24.22 km2。
建國以來,三給片區在1949年—1953年隸屬于外三區,1953年—1954年為第三區,1954年—1957年為新城區,1957年—1959年為大郊區,1959年—1970年為河西區,1970年—1997年為北郊區,1997年至今為尖草坪區??梢哉f,在1997年之前,該地區都不被視為中心城區的組成部分。
歷史上,三給片區一直以柴村地區作為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早年,依托柴化路、太康公路等公路運輸的便利,柴村是城市西北部最大的農業集鎮,因而建立北郊區行政區劃時,區政府選址在此地,并沿用為尖草坪區政府。同時,鋼材、建材市場是沿河西南北交通主要通道,由中心地區逐步拓展起來的。綜合來看,三給片區城鎮化進程是典型的交通節點型農業集鎮的發展之路,柴村現狀的人口規模、人口結構、公共服務水平與建設風貌等就是切實的印證。
三給片區在2003年的分區規劃中,還是城市的戰略水源地與滯洪區。之后的十余年之間,由于水資源規劃與防洪規劃的調整,三給片區南部區域的土地空間資源釋放出來,相繼在北部概念規劃(2007年)、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局部調整、2008年綱要、2012年總規)、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2009年—2010年四片區、2012年整體分層規劃、2015年整體修編)等規劃中作為城市北部重要的新區進行規劃控制,并陸續建設實施。
同樣以中環線為城市核心區,相較于南站地區、晉陽湖地區、龍城大街三個地區,三給地區的空間距離與上述三個地區位置相當,并不亞于這些地區,甚至于更近。但是發展速度卻遠遠落后于上述區域,缺乏“核心引擎”的帶動引領是其中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規劃建議區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提升三給地區在整個城市的戰略地位,強化外部推力;其次就是要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利用各類資源,提升自身的內部活力。相較于南部板塊,三給地區的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上風上水的區位優勢。中心區用地日趨緊張、環境污染凸顯、交通擁擠不堪,城市風貌陳舊等問題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居民的生活要求。三給地區應當立足新區新形象、高品質高標準建設新城。
規劃圍繞城市發展戰略,落實尖草坪區城鄉統籌等上位規劃要求,強化三給地區的區位優勢,極化三給地區上風上水的環境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有機更新城市。形成具有文化內涵、環境優良、服務便捷、活力奔放、特色鮮明的“宜居宜業樂居樂活”北部新區。
三給片區的城鄉空間與自然資源高度融合,具備山水城市的先天基礎。加強濱水、沿山景觀界面的整理,打通景觀視廊并增加觀景點,為市民提供更多的“顯山親水”的景觀體驗機會。本區域的太古嵐以北的村莊地區,因處于汾河滯洪區,同時內部包含西張水源地,屬于城市限制發展區。但其區位條件優越,緊鄰城市中心區,各項基礎設施發達,適合發展田園綜合體。
規劃立足區域發展定位,依托上風上水的區位優勢,北靠西山、東臨汾水的生態優勢,空間上北部地區融合生態旅游大格局,重點發展田園綜合體,沿汾河形成濱水商務核心區,沿金橋街形成公共行政服務區,圍繞南部家居市場形成現代時尚商貿集中區,預留西部產業發展區。通過生態休閑活力環廊串接各個功能組團,形成融“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產城高度融合、功能復合多元的宜居宜業新區。
1)生態田園綜合體。
現行片區的北部區域,既是城市的西張水源地,同時也是汾河的滯洪區,屬于城市重要的生態控制發展區?,F狀區域沿汾泉路兩側分布著兩個村莊,田園基底良好。北部區域緊鄰崛圍山風景名勝區,區域發展田園綜合體能夠融入北部生態旅游的大格局當中,形成集自然觀光、農業體驗、田園社區、休閑旅游、康體健身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城鎮社區主要集中于滯洪區外圍,此區域內禁止大規模永久性城鄉建設,以保證防洪安全。
2)公共政務片區。
規劃圍繞沿金橋街兩側已經落戶武裝部、安全廳等公共行政機關,集聚尖草坪區的區級行政服務設施,配套發展政務會展、酒店公寓等服務設施,形成尖草坪區的公共服務中心。
3)都市商務片區。
沿攝樂街兩側,集聚金融服務、總部經濟、高端酒店、商務辦公、會議展覽、文化娛樂、高品質公寓等業態,形成功能復合多元的商務綜合體。
三給片區的西部區域屬于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發展備用地,規劃建議遠期搬遷選煤廠,充分利用三給車站,以太原第三客站選址為契機,爭取將太原高鐵客運北站落戶該區域,依托高鐵站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高鐵經濟區,并以此為核心引擎帶動整個北部地區的產業升級。
城市邊緣地區的更新建設較中心區更具有復雜性和綜合性,不能簡單一拆了之,要以城鄉統籌的理念為指導,以生態文明為根本,分階段,有步驟的進行更新建設,同時做好產業的培育,從而實現城市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