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宗教的產生有其認識根源和現實根源,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宗教對社會也有某些有益的方面,將長期存在。不過,在強調宗教存在的群眾性、長期性和某些有益之處的同時,不能不講宗教的局限性,更不能將其神秘化甚至神圣化,碰不得,遇到宗教問題繞開走。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此,應在科學無神論和現代文明的立場上,理直氣壯地指出宗教的歷史局限性。
作為各種宗教基礎的“神創論”,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科學實踐。登月巡天的科技探索和科技產品的日常運用,已大大壓縮所謂“神創論”的認識論基礎,但“神創論”的迷誤依然影響著一些人對世界的認知及對科學的態度。對科學的無知或拒絕,往小了說影響個人的幸福和生存能力,往大了說會弱化一個民族的整體實力和發展前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上要靠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發展。
“神創論”導致“神主論”,即人的命運及貧富禍福是由“神”定下的。但中華文化的精髓,一直就是推崇以自身努力改變個人命運和民族命運。中華民族的遠古神話,講述了許多“以力抗天”的壯舉:太陽多了,把它射下來;河水泛濫,把它堵起來;大海傷人,把它填起來……總之不把這些不可抗力當做“神”供起來。
輕視或歧視女性,是諸多宗教的一個共同特征,這種“男權至上”觀念的歷史遺痕,不符合人人平等的現代文明價值,也不符合男女平等的現行法律要求,更是抹殺了女性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功勛。逾百年來,中華女性沖破各種宗教和傳統觀念束縛,男女同校受教育,男女平等參加工作,解放出中華民族一半的勞力和智力。更重要的是,受過教育的女性孕育和帶大的孩子,其總體素質都大不一樣,女性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怎能被輕視甚至歧視。
以為宗教能對人的行為方式構成某種道德約束,是宗教常被提及的“有益作用”。即便如此,也應看到,這樣的道德約束及其“有益作用”,是蒙昧、被動的。追求“天堂”和逃避“地獄”的宗教修行,其“行善”和“守矩”是為著“神”的獎賞或害怕“神”的懲罰而做出的,歸根結底是出于個人的利害。而高層次的道德修養及行為,不是基于“利誘”或“威脅”,應是理性、主動并且非僅利己的。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協調國家、社會、個人三者利益的理性又主動的思想追求和行為準則。
指出宗教的歷史局限性及其在現實中的負面作用,有助于遏制宗教極端,有助于正常的宗教活動在法律框架中有序進行,有助于堅持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并積極引導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8-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