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泉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與邏輯推理法,指出競技套路因迎合“高、難、美、新”的規則而忽視了中國武術的健身與養生、技擊、教育等價值,并提出建議:競技套路欲長足發展,必須回歸中國武術之技擊性與文化性。
關鍵詞:武術 競技套路 價值
1前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競技武術的發展,尤其是競技套路的率先發展,武術套路的地位之高已達空前。在競技套路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看到了競技套路在武術推廣中取得的業績,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競技套路在發展過程中,其功能與價值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武術套路起源與演變
“武術的產生可上溯到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為了生存而與野獸搏斗的狩獵以及漁獵活動,這是武術技擊滋生的原始土壤,祭祀儀式、慶祝活動中的武舞是武術套路的早期萌芽”,隨著武術套路的發展,到了明代已有明確的記載與圖譜說明,明人程宗猷所著《單刀法選》記載:“以前刀法,著著皆是臨敵實用,茍不以成路刀勢……雖云著著實用,猶恐臨敵掣肘。故總列成路刀法一圖,而前圖諸勢,備載在中。又續刀勢十二圖于后,以便習演者觀覽……然全路勢多,倘力微者持重刀,難以跳舞終局。當聽用者力之長短,分為兩節三節習演,毋拘定格可也”。程宗猷的記載至少可以說明以下三點:第一,當時的武術套路完全為實戰而服務,為彌補散勢之“掣肘”而設計;第二,套路是由單個的“臨敵實用”勢串聯而成;第三,套路的習練可根據個人體能而相應調整,力微者可分為兩節三節習練。
新中國成立后,競技武術率先發展,競技套路和散打成為了競技武術的兩大內容。“中國第一個以長拳、南拳、太極拳為主要競賽內容的《武術競賽規則》于1959年由國家體委正式批準和施行”,中國競技套路也就追隨著競賽規則的調整在不斷改變與適應,直至發展至今。
3當今競技套路的地位與價值
“所謂競技武術是在傳統武術基礎上,由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形成發展的,以套路和散打為兩大活動內容,以教練員和運動員為活動主體,依照競賽規則,以爭取優異成績為根本目的的中國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武術發展至今,武術學界多認為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應該齊頭并進、協調發展,但從現實看,依然是競技武術“一花獨秀”的格局。競技套路作為競技武術的兩大活動內容之一,是為競技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由蔡仲林和周之華主編的《武術》教材中對武術的作用概括為:“壯內強外的健身作用、提高防身自衛能力、培養道德情操、豐富文化生活、增進交流”。競技武術的根本目的是爭取優異成績,在迎合“高、難、美、新”的競技規則下,以奪取金牌為至高榮耀。基于這樣的目標與追求,競技套路對于運動員而言是否確實具備“健身、防身自衛、培養道德情操、豐富文化生活等價值”都是值得商榷的。
3.1健身與養生價值
武術本身具有健身與養生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競技套路是否具備這些價值呢?我們只要把視線聚焦在運動員身上就不難推斷。在競技套路賽場上,比比皆是靈活矯健的競技套路達人,一個個生龍活虎、身懷絕技。乍一想,這不正是武術健身價值的最好體現嗎?其實不然!一般人只關注到賽場上運動員呈現的競賽狀態,又有多少追蹤到運動員退役后的生活呢?又到底還有多少運動員在還沒有上賽場就被迫終止運動生涯了?我們往往只看到運動員們賽場上輝煌的一刻,卻忽略了他們在“突破極限”式的訓練中所承受的損傷與風險,故就競技套路而言,競技套路給運動員們帶來的運動損傷遠明顯于健身與養生效果。
3.2技擊價值
武術起源于人類的生存需要,在與野獸搏斗的狩獵以及漁獵活動中,武術的技擊性也就應運而生。無論是人類與野獸的爭斗、部落與部落的爭斗、國家與國家的爭斗還是個人與個人的爭斗,無不體現了武術的技擊性。競技套路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理論上說,競技套路中動作應該具備一定的攻防理念與技擊技能,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就出在競技套路訓練的根本目的與動機。競技套路運動員的訓練目標并不是去參加散打與自由搏擊,而是去適應競技套路“高、難、美、新”的規則,全力以赴,奪下金牌。這種目標導向必然導致競技套路的訓練方向脫離傳統武術,教練員的訓練計劃是否成功有效取決于對競賽規則的解讀程度。所以提及競技武術的技擊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因為作為一個競技套路運動員,從訓練到奪金牌整個過程無需實戰。在這樣的訓練導向背景下,競技套路的技擊性將被削減得無影無蹤。
3.3教育價值
中國武術在中華民族的土壤歷經漫長的歲月,已經深深打上中國文化的烙印,與中國哲學密切聯系。“太極”“八卦”等直接被用于拳種命名,“五行”學說直接運用于拳理的理論框架,“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成為武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成為了一代代習武者的精神支柱。可以說,中國武術的教育價值理論直接來源于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國武術,這也是其它國家很多學員想通過學習中國武術來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武術的教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但競技套路的教育價值值得商榷。
這似乎與中國的高考制度有些類似,各學校關注的點全在升學率,上名校多少、上本科院校多少,至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其它能力卻顯得不那么重要。競技套路亦然,關注的是運動員怎樣奪金牌,至于運動員的其它素質似乎與獎牌沒有直接關系,當然不是教練所重點關心的。
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對于武術之使命曾精辟的指出:“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情感,改造生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神明體健,利國利群”,回望今天的競技武術,如何才能真正承擔起該有的責任與使命,這應該是競技武術當下發展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吧!
3.4其它價值
中國武術除了健身、技擊、教育等價值,當然還有諸如表演、娛樂等價值。但作為競技套路,從專業運動員的競技套路視角看,其難度動作表演性不及體操,從一般業余的大眾武術套路看,其表演性也不及青年人追捧的“雙節棍、跆拳道”等項目;若論及娛樂價值,專業運動員每天都在“突破極限”式的訓練,娛樂無從談起,作為業余的大眾武術套路,如果確實具備極強的娛樂價值,學校武術課就不會出現“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上武術課”的現象了。
4初級長拳與簡化太極拳價值探討
初級長拳與簡化太極拳是競技套路在大眾武術推廣中極具代表性的兩大套路項目。因其簡單易學,成為了武術套路在大眾武術領域推廣過程中的兩支主力軍。不可否認,初級長拳與簡化太極拳在武術的推廣中功不可沒,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他們都是由傳統武術里面一些簡單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動作經改編調整后串聯而成,在推廣過程中,重點在于動作與路線的識記,而傳統武術里面本該擁有的文化、意識、精神等層面的東西卻銷聲匿跡。就連武術的技擊價值,在初級長拳和簡化太極拳推廣中也只能停留在口頭理論層面。若論表演價值,初級長拳和簡化太極拳的表演性自然不及青年學生所追捧的“雙節棍、跆拳道、健美操”等項目。初級長拳與簡化太極拳作為初學者了解武術倒也無可厚非,但作為武術代表項目進行推廣,恐難以勝任。
5武術套路價值探源
前文提到“祭祀儀式、慶祝活動中的武舞是武術套路的早期萌芽”,后來為了便于武術單式動作的記憶與傳授,將其串聯成套路,最后發展到今天的金牌導向的競技套路,可以說,今天的“套路”已非昔日之“套路”。無論從技術動作還是價值追求,都已不在同一層面。
武術套路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呈現,那么到底武術套路最本源的價值是什么呢?不可否認,武術套路發展至今確實具備一定的表演價值、娛樂價值等,但武術套路最本源的價值還是彌補武術散亂動作的缺陷,便于武術動作完整的傳承。值得一提的是,武術套路只是武術傳承中的一個方面,如果把套路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項目推廣,則有失全面。
王薌齋先生在其著作中曾批判道:“誠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與方法,而演成各種繁冗、畸形怪狀之拳套,更因講求蠻力之增進而操各項劇烈運動,誤傳誤受,自尚以為得意者,殊不知盡是戕生運動”,誠然,如果中國武術的推廣視野全部聚焦在競技套路“高、難、美、新”的規則上,可能很多年后又得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武術的發展與推廣。
6結語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先祖們的智慧結晶,是先祖們留給后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如何將其發展與傳承是現當代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競技套路作為競技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須回到中國武術的技擊性與文化性,方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