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盼盼
摘要:文章主要是通過文獻資料法、田野實地考察法和訪談法,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黑走馬的歷史起源及歷史發展、哈薩克族民間舞“黑走馬”的藝術特色和民間舞蹈黑走馬的起源與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其發展的現狀,為哈薩克族民間舞黑走馬更好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哈薩克族 “黑走馬” 舞 發展
哈薩克族是哈薩克斯坦的主體民族,公元前就活躍于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賽克湖一帶,是“絲綢之路”古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之一。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布于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游牧文化在哈薩克族的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其中民間舞蹈——“黑走馬”,就是哈薩克族人廣為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并且深刻地表現出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現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知網通過全文的搜索,主要有12篇文章,萬方數據庫共搜索到7篇,在維方數據庫中共搜索到2篇,而對于哈薩克族民間舞黑走馬的傳承與發展的資料較少,所以本篇論文以論哈薩克族民間舞黑走馬的起源與發展為題,進行調查與研究,了解發展的現狀,為以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提出建議,旨在促進哈薩克族民間舞黑走馬的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新疆阿勒泰地區居住的哈薩克族人為研究對象,對該民族的民間舞蹈“黑走馬”的文化進行闡釋,了解其發展狀況。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過文獻資料法、田野實地考察法和訪談法,對于哈薩克民族的“黑走馬”進行了解。
2結果與分析
2.1哈薩克族黑走馬的歷史起源及歷史發展
2.1.1哈薩克族心中神圣的駿馬形象
哈薩克族主要是以游牧生活為主,在草原上放牧牛羊,馬兒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或缺工具和伙伴。這種地理環境造成自然親緣關系作用于哈薩克人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哈薩克人便對馬產生了崇拜和鐘愛之情。一句諺語說“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只翅膀”,因為哈薩克人一直遵循著贊美、模仿、歌唱和不傷害馬的宗旨,所以哈薩克人一出生就能夠得到他們的兩只翅膀,這兩只翅膀對于他們來說,象征著永不褪變的愛情、難以割舍的親情、心靈追逐的自由、一往無前的勇敢、勢不可擋的力量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這展現的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真實,更是人文意義上的真誠。然而在哈薩克民間文學,傳說故事有很多,在這些口傳歷史中,馬與哈薩克族的關系作為一種母題,被哈薩克人不斷傳衍。
2.1.2“黑走馬”的歷史起源
關于“黑走馬”的起源,傳說不一,但都大同小異。阿勒泰地區居住的哈薩克人流傳下來的是這樣傳說:從前哈薩克族與蒙古族為了爭奪山巒起伏、綠草如茵遼闊的大草原,蒙古人在戰場上以勇猛爭得勝利,把哈薩克人民心中向往神圣的大草原占領了,同時也把大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馬兒、嗆足母乳的羔羊、低頭啃草的牛兒一并掠奪走。至此,哈薩克人悲痛絕望,這時卻從草原中傳來耳熟能詳的黑走馬樂曲,是一名哈薩克小伙兒思念平時與它陪伴的馬兒,就情不自禁彈起了黑走馬樂曲。彈到一半時,在馬群中有一匹精通靈性、身材強壯的黑公馬聽到遠方牧人的召喚,黑馬就帶著其它馬兒奔跑如飛的跑過了蒙古草原,跑回了自己的家鄉。哈薩克人為了紀念駿馬,保留下來了黑走馬之曲并且創作了黑走馬舞,通過舞蹈的形式來展現馬的各種姿態。
2.1.3黑走馬的歷史發展
“黑走馬”(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社會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廣泛流傳于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族居住區,深受哈薩克族大眾的喜愛。該舞蹈多數是以代代相傳的形式傳承,將原始的舞蹈動作傳給下一代,每到節日或者是有慶?;顒訒r,就會自覺的組織起來,伴隨著音樂進行舞蹈,展現出哈薩克族獨有的地方特色。因為他們從事游牧生活,所以在休閑時也會自娛自樂,相互比舞。
2.2哈薩克族民間舞“黑走馬”的藝術特色
2.2.1一脈相承的動作特征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發展,哈薩克族的民間舞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特征。哈薩克舞蹈基本是主要以動肩為主,上下微顫、顫動均勻,區別于蒙古族舞蹈的柔肩和聳肩,也沒有“甩肩”和“硬肩”的動作。哈薩克女子舞蹈中的基本手勢是蘭花手,手勢特點則是使勁往下壓,“彈壓”與“提腕”為主,有時是半握拳式,多以揉手與里轉腕為主。哈薩克舞蹈為抖動帽子上的羽毛,多以晃頭為主,但并非是維吾爾族舞蹈中的移頸。將哈薩克族騎馬灑脫的動態用上半身的靈變來彰顯哈薩克姑娘熱情洋溢的內心活動,使舞姿變得挺拔柔美而延綿;將哈薩克走馬拘束的靜態用腰部力度和軟度來表達哈薩克少女內心害羞的情感,例如晃頭、動肩、腰部的動作;將哈薩克駿馬奔跑的動態用腳下變換和交替來表現內心焦急等待期盼愛人的心情,如碎步連續而不斷;將駿馬奔騰狂野動態用手臂的交替性來表達哈薩克族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如雙手兩側多轉腕。
2.2.2多種多樣的舞蹈形式
“黑走馬”有單人舞,雙人舞。跳單人舞時,舞者大多會用身體模擬馬兒奔跑、嘶鳴、散步、啃草等姿態;在跳雙人舞時,就會模擬叼羊、賽馬、馬上拔河、馬上摔跤、射元寶、騎馬搶步、飛馬拾銀元、飛馬拾手絹、騎馬拾金幣等舞蹈姿態。哈薩克人在進行黑走馬舞蹈表演時,人們會圍成一個圓圈,伴奏者則站在圓圈的任何一處,用冬不拉彈奏黑走馬曲,音樂響起后,大家就會隨著樂曲的節奏即興表演起來。在舞蹈時一個人進場后會邀請對舞者一起對跳,對舞時二人一般做相同的動作,兩人時而肩對臉圍著小圈自轉,時而二人單腿跪地交叉,時而二人相對前進后退,但不論任何舞蹈技術路線,對舞者在跳舞過程中,都保持著舞蹈的姿態與動律。
2.2.3多種多樣的樂器
哈薩克族的樂器多種多樣,如吹奏樂器有卡爾得乃、色布孜器等;打擊樂器有達布勒怕孜、斯得爾馬克等;彈奏樂器有冬不拉、薩孜等;拉奏樂器有庫布孜、尚庫庫布孜等。
2.2.4“黑走馬”舞蹈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意義
在“黑走馬”舞蹈動作中,主要是用腿下動作表現馬的奔跑,用眼睛表現馬的聰慧、堅強、勇敢,舞蹈中男性的動作輕快有力,剛健蒼勁,女性的動作優美舒展、活潑含蓄。眼神交流貫穿于黑走馬舞蹈表演的整個過程,他們堅持的是駿馬的果敢,騰踏的是冬不拉的節奏,而傳遞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2.3民間舞“黑走馬”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2.3.1“黑走馬”編進課間操
阿勒泰市一所中學的同學們在大課間表演哈薩克族舞蹈“黑走馬”,促進了孩子對于本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為廣泛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教育系統將哈薩克族傳統舞蹈“卡拉角勒哈”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一個亮點來抓,將其改編為“黑走馬”廣播體操,該體操分別由卡拉角勒哈、揮鞭子、騎師、氈合(搟氈子)、捻線、拍拍手、搓繩子、整隊八個動作構成。課問操的形式新穎,富有哈薩克族的特色,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喜愛,并開始在全地區的六縣一市全面推廣。新疆各縣各學校還各自組織開展了“黑走馬”廣播體操比賽活動,進一步推進了對哈薩克族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豐富了校園文化體育建設。
2.3.2黑走馬傳承與發展的其他形式
近年來,新疆阿勒泰地區歌舞團也對“黑走馬”舞蹈有所研究,編排了《阿嘎加依》哈薩克民族舞劇,并進行了藝術創新。在各種節日、婚慶嫁娶、聚會和文化活動中都可以看到這種舞蹈樣式,不論男女老幼皆能融入其中,體現出濃郁的哈薩克民族特色。在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的開幕式中,黑走馬舞蹈都會參與開幕式,他們提前進行組織,對于該舞蹈進行編排,并且穿著民族服裝進行表演,該地區的社區活動開展也比較豐富,會在村長的組織下進行定期的比賽,這也促進了人們對于黑走馬舞蹈的傳承和發展。
3結論
(1)哈薩克族黑走馬的歷史起源及歷史發展,讓我們了解了民間舞蹈黑走馬的歷史以及古老的傳承方式;(2)哈薩克族民間舞“黑走馬”的藝術特色中,通過舞蹈動作的解讀和比較,舞蹈形式、所用樂器的介紹,對于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意義的展示,更深入的了解了黑走馬;(3)民間舞黑走馬的傳承與發展現狀,顯示出了現階段的發展與繼承情況,同時在調查中也凸現出了不足,便于本文對于黑走馬發展和繼承提出更好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