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散文是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在閱讀教學中占據很大的比重。教師面對散文總是用自己以往的經驗去詮釋文本和實施教學,漸漸地使學生失去了對文本深入探究的興趣。教師的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前提,面對散文這種靈活自由的文體,文本解讀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根據散文文本特征,旨在從深層次、多角度,品味語言方面來提高教師散文文本解讀能力,改變散文教學的尷尬局面,從而使教師更好地進行散文教學。
關鍵詞:教師 散文 文本解讀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感知、理解文本并與作者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在解讀文本中的主觀差異導致結論千差萬別,因此我們可以說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綜觀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學作品大多是散文。散文具有區別于其它文體的獨特文本特征,首先散文是通過對人、事、物特殊狀態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體驗和個人感受。詩歌與散文的重要區別在于,詩歌是以高度概括的意象作為自己的言說對象,而散文則是在切身體驗和生活經歷中提煉出寫作素材,根據自己特殊的情感體驗去抒發情意。例如老舍先生所描繪的《濟南的冬天》就是因為英國和濟南冬天的對比帶給作者的強烈感受,因此作者融入自己的審美情趣并抓住“溫晴”這一特點描繪出了一幅濟南冬天特有的圖景。其次,散文的敘事具有真實性。通常取自于生活中的細小片段,以此作為自己表達空間。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用樸實的文字,展現了在平凡的小事中呈現出父親對我的關懷和愛護,彰顯了父親愛的深刻細膩以及我的真摯感動。最后,散文具有豐富的表達方式和多元的立意。散文創作囊括了現實生活的諸多方面,是集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文學體裁。可以針對某一細節做出細致描寫來表達作者內心的豐富感受。同時散文的立意也是多樣的,可以是自我情感的抒發、也可以是對社會的揭露和批判。例如《藤野先生》,作者不僅贊頌了藤野先生嚴謹治學的精神,也是對自己青年時代重要經歷的反省和認識。散文的文本特征意味著教師要不斷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只有多角度開掘文本的思想意蘊和內涵,才能架構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并指導學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因此文本解讀不僅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也是讓教師在體驗中認識自我,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一.挖掘文本內涵,進行深層次解讀
散文教學的關鍵之處不在于記敘和描寫的客觀事物,而是作者加之在客觀事物基礎上的主體思想情感。散文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弄清楚作者描寫的人、事、物,而是幫助學生思考和感受作者想要傳達對人生和社會的體悟。所以教師只有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文本解讀,找出一個符合散文文本合適的深度,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走進作者營造的世界之內。
(一)打破原有理解,進行陌生化解讀
優秀的散文能夠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給予讀者不同的情感體驗和藝術感受。對于教師來說對文本進行陌生化的解讀就是要教師打破原有對文本的理解方式和模式化的教學思路。首先不能對文本進行蓋棺定論式的解讀。教學《背影》就聯想到父愛、閱讀《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直接將教學限定在作者對封建教育的批判。教師在原有知識和結構模式的驅使下,難以對文本產生新的理解和感悟。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一篇散文文本時,用自己的認知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理解隱藏在文字敘述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為避免解讀文本時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去閱讀文本,用學生的思維去認知、感受和體驗。例如《祖父和我》這篇散文,在教師的角度就會著重讓學生讀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而對學生來說更能吸引他們興趣的是文中描繪的鄉村生活的樂趣。
(二)引用背景資料,進行合理化解讀
許多散文名篇距離現實較遠,因此要借助一定的背景資料,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合理化解讀。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都能夠帶給教師關于文本背后的信息,站在時代的角度去解讀文本,才更有可能收獲作品中隱藏的作者的主觀意義和社會價值。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如果教師只是閱讀文本,只能片面的看到作品中體現的父愛,但是如果結合背景資料,我們就會發現隱藏在父子之間的是長期的冷戰和不理解,并不只是單純的傳達出父愛,還有父子之間以愛為主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又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單從標題來看就會覺得是一篇紀念人物的傳記,但是本篇文章透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重點在于作者想要反省自己青年時期的重要經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品味對兩種事件敘述時所產生不同的情感和意味。
二.擴寬視野,進行多角度解讀
首先,可以從課程標準的角度解讀文本。課程標準貫穿教學的始終,是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所以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不僅要以文本為主,也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明確散文教學在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和作用,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要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文中的意境和語言。”在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中,要將文本與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和理念聯系在一起并滲透進實際教學中,實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統一。
其次,要了解編排者的意圖,有利于教師挖掘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避免走彎路。要注重教材中的單元導語,根據整個單元的核心主題確定教學內容,如在寫景散文主要是使學生能夠領略景物之美,體會作者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懷;《散步》和《秋天的懷念》置于“親情”的主題單元,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貓》和《鳥》置于“人與自然”主題單元,意在使學生能夠增進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加強自我反思形成善待生命的美好意識。課后習題才可以體現編排者的意圖,能夠使教師意識到文本解讀的重點。例如《秋天的懷念》課后思考探究題為:聯系上下文談談對“好好兒活”的理解。這一問題彰顯了這篇散文的核心教學價值,體現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同時也讓作者明白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要不怕挫折永遠對生命充滿希望。
然后,教師要基于學生學習特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預估或者分析學生的已知和未知。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關注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能夠遇到的困難,在理解時出現的種種狀況。要清楚課文中的哪些點對于學生來說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只有充分了解這些,才能鎖定教學內容,也有利于教學實施展開。
最后,教師要從作者的角度去解讀文本。文學作品反應了作者對人生的感受、社會的思考和情感的體驗,解讀文本也就是不斷理解作者的內心的過程,包括了解作者的基本資料、寫作背景、語言風格和思想態度等等。不了解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隔膜,也就不能深刻體會到父子之間那種欲說還休、不可言說的復雜情感;因此,教師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深入探究文本,結合相關資料去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作者在當時情況下所抒發的情感,從而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思。除此之外,教師也要以專業性的角度去解讀文本,用專業的眼光去發現文本中的教學價值并將其有效地傳達給學生,指導學生更有效率的閱讀散文。
三.品味語言,解讀作者獨有情思
閱讀散文,歸根結底在于要體味文中精準的語言表達,分享作者在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和獨特感悟。語言是作者抒發思想情感的載體,能夠將作者的主觀感受傳達給讀者。品味語言是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徑也是散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抓住作品中的關鍵字詞進行解讀。揣摩重點詞語就是對文章中內蘊豐富,意味深長的句子進行理性的思考和體悟。以寫景為主的散文大都集中在對景物進行細致描寫的段落。例如《故都的秋》中對秋景的描寫,《荷塘月色》中對荷香月色的描繪。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在于通過語言挖掘作者內心的思想活動,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對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的描寫,生動的表現出了孩子的視野和認知角度;楊絳筆下的“老王”作者感到“愧怍”的原因才更好展現了文章的主旨。另外散文中有些語句也用了修辭手法去修飾,因此教師要重點挖掘修辭手法在具體語境中傳情達意的作用。《白楊禮贊》中我們要懂得白楊樹為什么能夠象征著北方的農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只有懂得其相似點才能感悟語言背后的境界。判斷作家的語言風格特點也是作者解讀文本的關鍵所在。魯迅的沉郁頓挫、冰心的清新婉約等等,語言風格是作者胸懷、氣度的展現,了解他們的語言風格,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解讀作品。
品味語言之后就是欣賞散文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整合一致而產生的藝術境界。美妙的意境可以使讀者身臨其境,產生相似的感受,激起心靈上的共鳴。朱自清筆下的《春》營造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圖景,也側面展現了作者當時的心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精心構筑了一幅寧靜動人的荷塘月色圖,烘托出一種唯美的意境,也折射出了作者心中的那份寧靜、自由和這難得孤獨的美妙。如在《荔枝蜜》中“我不禁心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當讀到這,也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對蜜蜂的贊嘆,希望自己有如作者的夢一般變成一只蜜蜂。這就是意境的重要作用,重在讓讀者產生心靈上的激蕩和共鳴。最后就是體悟情感。教師不僅要讀懂表面的情感也要發掘作者的獨特情思。情感的宣泄往往最叫人回味,對于情感的挖掘是由物到心的。朱自清在描寫父親的“背影”時,全篇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乍看也許會想父親不夠靈敏甚至有些滑稽的動作為什么會讓作者不由自主的潸然淚下。不禁會讓人產生思考,愛和被愛并不是沒有間隙的結合,相反愛中會有沖突和冷戰,會產生隔膜。作者雖然嘴上沒有說,但是心理上與父親的和解,卻是讓他感動不已,這就是作者的內心世界。另外,教師也要注意作品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描述了作者對已故母親的深切懷念,展現了對母親無盡的愛和贊美。兒子從母親的話語中了解到了生活的真諦,要勇敢地、微笑地面對生活,當他真的到北海去看花的時候,作者看到花想起了母親,想起了母親堅強的品格,從此感受到了活下去的勇氣。這種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的情感,教師要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從作者經歷中感受到生命之光的溫暖,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解讀作者獨特的言語表達,就能發掘文本中的教學價值,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文本解讀是文學作品、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是正確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品內涵的有效途徑。散文的價值在于個性化,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獨特的情感表達。因此教師只有深層次、合理化對文本進行解讀,才能理解散文中蘊含的獨特情思,體會文中重要的教學價值。但要注意的是,文本解讀不是技術層面上的分析,而是教師仔細品讀文本的過程,只有帶著欣賞的態度,讀出文本的價值并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不游走于文本之外,才能理解作品中的真諦,與作者達到心靈上的契合。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榮維東.語文文本解讀實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蔣美琪.語文教師散文文本解讀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5.
[4]李海林,王榮生.散文教學要從“外”回到“里”[J].中學語文教學,2011,2.
[5]李作芳.文本解讀的方法與策略——影響語文教學實效的原因探析之一[J].湖北教育,2009,01.
(作者介紹:王旭陽,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教育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