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來被稱作“美”的藝術,甚至有人直接稱其為“美文”。那么,散文之“美”,美在何處?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可謂為我們提供了范例,讓讀者盡享散文之“美”。
一.意境創設之美
談到意境,人們大多認為這是詩歌創作的專利,是屬于詩歌的審美屬性。其實,散文同詩歌一樣,尤其是那些寫景狀物類的散文,也追求一種情與景、意與境的藝術融合與統一,也需要創造一種主觀情感與客觀物境交織滲透而構成的藝術境界。所以,意境的有無,意境的深淺厚薄,也是決定寫景狀物類散文粗細高低、俗雅品位、美與不美的重要因素。當然,由于散文的文體特點與詩歌的文體特點的差異,是兩者在攝取物境的角度和表現物境的寬廣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別。詩歌因受字數、句式、韻律、節奏等文體因素的制約,在攝入景、境時,大多只能用單鏡頭、單角度。散文則不同,它可以多維度、大時空地充分展示物境,創造出意境來。《聽聽那冷雨》在這一點上就表現得極為突出,作品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豐富多彩而奇妙無比的雨景。在作者筆下,雨是有光、有色、有聲、有味的。看得見其形: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敲打著城市,像敲打著一架古老的琴,遠遠近近,一張張的敲過去,細細密密;聽得到其聲:淅淅瀝瀝、滴滴點點滴滴,像母親唱的搖籃曲,像千百頭蠶食桑葉,細細瑣瑣屑屑;還聞得到氣味: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空濛而迷幻;還有強烈的觸覺感:瀟瀟冷雨,潮潮濕濕,凄涼,凄清,凄楚,再籠上一層凄迷。可以舔舔那冷雨;可以看看雨形、雨姿、雨勢、雨態,雨的色彩,雨的流光;可以聽聽雨聲,無論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還是雨打竹樓、雨打在樹上瓦上,其韻律都清脆可聽;也可以嗅嗅聞聞雨味、雨氣,感受雨趣、雨韻、雨的氣息與靈性。這種全方位、多角度、長鏡頭的雨景畫面,既充分地展示出了客觀世界的厚實性,又巧妙地表現了主觀世界的感受的強烈性和鮮明性,構成了作品特有的意境。
二.結構營建之美
散文是一種隨心隨意、寫情寫意的自由文體,它沒有固定的模式規范,隨意賦形、隨物賦形。而“意”是千變萬化的,“物”也是千姿百態的,所以散文的的結構方式也是異彩紛呈、不拘一格的。雖然如此,但“文無定法”中也要有一定之“規”,這個“規”就是從“隨意”、“隨物”出發來“賦形”,這樣才能充分展示所抒之意,所寫之物,創造出美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聽聽那冷雨》采用散點鋪排的結構方式,立體建構蒙蒙愁云與綿綿雨幕。從平面鋪展的廣度看,作品是從臺北的長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風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那叫赤縣神州的那一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常在”。還想到了美國的丹佛山、落基山。那落基山的勝景“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云。“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中國”。從縱深拓展看,作者透過迷蒙的煙雨,想起了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畫、王禹偁的聽雨屋,想到整個的一部“黑白片子”的中國歷史,似乎是“從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還有從“少年聽雨,紅燭昏沉”;“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寫到白發桑榆,“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還有這人生與祖國的一部情緣史,“10年前”,“20多年前”,“1/4世紀”的分離與牽掛……作者采用大跳躍、大跨度的置景方式,將愁情與雨景,歷史時空與現實時空,目前與聯想交融交匯,傳達出作者那“春雨綿綿”、“秋雨瀟瀟”般的離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濕濕”的傷感。讓人讀來也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那“冷冷的”雨、“濕漓漓”的魂和那“熱浪沸沸”的情。
三.語言運用之美
散文是語言藝術,語言是散文的外表,是散文美最直接的體現。所以,散文作者非常重視語言的選擇、提煉和運用,力圖用最美的語言傳達最美的情,描繪最美的景。這一點在《聽聽那冷雨》中也表現得很突出,可以說創造了一種語言美的極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充分運用了漢語特有的聲韻特點,造成一種肌膚音樂感的音韻美質。具體說,《聽聽那冷雨》的音韻主要體現在以下二點上:
(一)聲調和諧、節奏鮮明、旋律悠揚的美
它主要表現在聲調美、節奏美和旋律美等方面。如文中寫道:“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來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把詩歌語言的平仄、對仗等原則運用到散文的寫作中去,從而使語言也有了詩歌的韻致。“虛虛幻幻”“清清醒醒”都是“平平仄仄”,“皚皚不絕”“一仰難盡”依次是“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相應,抑揚相協,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回環美,聽起來清新悅耳,富有聲調美。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也許地下的地上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由于作者對語言節奏安排得十分巧妙,快慢結合,強弱交替,長短雜糅,高低錯落,因而誦讀起來,音韻鏗鏘,瑯瑯上口,既能讓讀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使散文增強特殊的表現力。如:“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么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達達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作者運用了充滿樂感的筆調,優美舒緩的節奏,使散文的語言疏密相間,徐急有致,情文并茂,音義兼美,讀起來行云流水,聽起來悅耳如歌,從而使散文的氣勢貫通,流暢和諧,旋律更加悠揚。
(二)句式勻稱、押韻自然、參差錯落的美
這種美給人以念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悅耳動心的美感。它主要表現在均衡美、協調美和參差美等幾個方面。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猶如是。那里面是中國嗎?那里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謂城清塵也都已不再。”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協調勻稱,整齊美觀,簡潔明快,韻律流暢,從而大大增強了美感。如:“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在這段文字中,“吹”與“味”押韻,“旋”和“濺”“檐”押韻,這些相同或相近的韻腳在文章中有規律地出現,在聲韻上前后呼應,因而誦讀起來美感十足。如:“在日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泠,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鳥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綜觀這段文字,長短交錯,跌宕起伏,參差錯落,讀起來節奏分明,順暢自然,能給人以聽覺的美感。
參考文獻
[1]余光中.余光中經典[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
[2]陳國安等.散文的欣賞與寫作[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介紹:馮永朝,包頭師范學院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