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國家本科院校轉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方針的實施,地方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民漢教育的參差不齊教育水平,教學計劃的配置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突出,為了解決轉型時期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并且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定位等方面聯合發力。探究出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途徑,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國家、社會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 改革
古代文學課程是一門傳統課程,所以對其研究的成果頗豐。但對于處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時期的教學問題研究者卻關注較少。由于近年來新疆各高校課程計劃的調整,公共課程越來越多,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課時壓縮了三分之一,轉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后課時比重還會大力壓縮一半左右。而課程內容的框架、學科體系還必須完整。中國古代文學的無功利性與培養目標的功利性如何解決,[1]教材的選用還沒有針對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學生的成才需要調整到位。課堂授課內容劃分不清,文學史與作品選的講授比重、課時安排沒有考慮課程體系的整體安排。現代化的技術引進滯后,以及學生生源的差異性等原因,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亟待優化。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關于教學內容
從課程內容的內部設置來說,文學史與作品選的講授比重問題,雖然有了初步的認識,確定了以作品選學習為重,兼顧文學史的梳理。但是文學史的研修還沒有真正做到勾玄輯要,組織成課程的框架與理論體系。學生對作品選學習的個體感知比較零散化,沒有建立和整個課程體系的聯系,還沒有明確的針對學生專業要求的一定量的原典的學習、閱讀與理解,后續的《文學概論》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就極其困難,以至于畢業論文的撰寫理論知識就成為短板。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也還沒有建立有機的聯系,沒有打通課程之間的必然知識照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整體教學內容還不協調。
(二)關于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
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一是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隨著民族學生的數量在昌吉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經超過了45%,學生的漢語水平差異很大,有漢語水平很高的漢族學生,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較差。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情況基本分成三類,一類是從小接受漢語教育漢語水平較好的學生,一類是從初中才開始接受漢語教學的學生,還有一些學生從高中才開始接受漢語教育,并且其中有一些學生學習的古代文學作品是翻譯為母語后的間接學習。這種生源的漢語水平的參差不齊、分化嚴重,導致了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還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降,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還需要探索改進。
(三)關于考核評估的改革
古代文學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三種:課堂表現、平時作業和期末考試。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是簡便。但缺少靈活性和創新性,最重要的是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也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考核評估的內容還沒有以考核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能力為主,適當考核基礎知識記憶能力。形式上還比較單一。在考核評估的內容和形式的改革上還需要改進。
(四)關于培養模式的改革
過去,昌吉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不明晰,是追求學術性還是應用性并沒有嚴格區分。在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等院校對培養模式的探究成效很明顯,但是,對面臨轉型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高等院校來說,是借鑒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還是一些以網絡教育為主的培養模式,甚至借鑒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現在還處在探索階段。從培養目標到過程直至方式都還需要摸索。培養模式如何擺正學術性和師范性的關系,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怎么和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區分和定位,還要立足本校實際,立足人才培養實際,研究設定符合自己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重要意義
(一)從培養目標來說:“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習近平語),教育的目的是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造就為社會接納的人才,服務社會。作為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只有確定目標才能完成教育、培養人才的目的。
(二)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大多是90后,在網絡遍布的背景下成長,喜歡上網,但大部分時間是聽歌、打游戲、聊天,擠占他們了部分業余時間。中學時代為了升學,應試教育使他們所學到的古代文學知識受到肢解,變得枯燥,缺乏審美情趣。審美趣味傾向于喜歡當下一些時尚的、實用的、消閑的快餐知識。有一點古代文學積累又來自于影視、影像作品,沒有讀過原典作品。他們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古代文學學習到底有什么用表示過懷疑。整體來說,學生在古代文學知識儲備、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呈現滑坡趨勢。定向生比重增大,民考漢學生與漢語母語學生混合編班的出現等新情況的出現,都逼使我們研討如何扭轉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如何成為職業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積極、現實意義。
(三)從教師的實際情況來看:古代文學教學面臨教師師資兼顧專業教學課程多,年齡斷層,骨干教師面臨退休,年輕教師面臨科研水平學歷層次提高的壓力,教學任務繁重的困難局面,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精力條件下,獲得最優的效果,就需要整合課程體系,凸顯個性和優勢。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夯實基礎,立足提高,抓好課程內容的改革
通過研究,探索古代文學文學史與作品選的教學標準與基本規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根據定向師范生和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兩類學生的特點,分別確定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學內容、作品的閱讀篇目。定向師范生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國家制定的中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中學教材的選文為依據,劃定基本掌握的文學篇目,從基本的字、詞、句、篇入手,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結合基本篇目開展“三字兩話(畫)技能訓練。力求與中學語文教學無縫對接,使學生練就師范教學的能力。而多元化人才的培養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確定學習篇目,提高其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篇目的選定要立足夯實學生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貫穿文學史的研修,接近傳統文化重塑的實質[2]。提高學習的學術探討能力。中國古代文學還要與其他課程建立有機聯系,不能只拘泥于古代文學學習,要和古代漢語課程、現代漢語課程、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現當代文學融會貫通,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古代文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古代文學閱讀、理解、表達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體系知識理論,又能鍛煉學科技能,便于其學科素質的提高。
(二)優化課堂,改進學習,促進教學手段的有效實施
1.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師講授模式,,而代之以體現現代先進教學理念的師生互動,視、聽、說結合的立體化課堂教學模式。既要培養學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調動。注重教學手段的更新,把文本與讀圖,影視、欣賞結合,為學生提供人物、意境想象的依托,創設情景,調動情緒,拓展學生對作品理解的空間。
2.課時壓縮是好事,它需要教師研究解決傳統教育的弊病,在效率上做文章。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移動APP、mooc、微信等學生喜歡接受的教育模式開展教學嘗試,尤其是混合式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夠節約時間,打破沉悶的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調研發現,學生還是喜歡古代文學學習的,他們大多數學生性格活潑,喜歡展示自己,喜歡直觀、新穎、易懂的新教學方式,只要精心設計好互動環節就很容易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當然,民漢混合編班學習,由于學生的差異也會有接受知識程度的巨大差異,其關鍵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
3.教學手段只有多樣化,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課堂討論、文學小品表演、詩詞朗誦、學生講讀活動、自學成果展示、文學作品創作、實踐課程的實驗[3]等行之有效的學習活動,同時開展課外的學習拓展活動,例如成立各類興趣小組,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完成知識的牽引和觸類旁通,最大化的提高教學水平,都不失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促進教學手段的有效實施,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其學習的興趣,客觀上就會提高教學的效率,提高培養合格學生的教學水平。
(三)建立靈活的,激發學生興趣、創新能力的考核評估模式。
考核評估的目的是衡量出學生真正的學業水平,傳統的評價方式,只著重學生的出勤、書面作業和期末的考試成績,考核方式比較簡單,不能全面反映出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并且不能動態地考查學生學習過程的成績。要建立多種形式的動態考核評價方法。一是以傳統的考核評估方法為主要依據,規定其占成績總值的合理比例。二是增加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參與、訓練、以及創新活動的成績。把需要學生課下學習的內容劃出成績的所占比重,在諸如興趣小組活動、創新創業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績作為參考值記入總成績。對有突出表現的同學給予獎勵學分,比如在各級比賽中獲得獎勵的、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獲批項目的、在創作作品獲得社會認可的等同學,課程成績都應有所體現。
(四)立足學生實際,立足地方實際,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昌吉學院是一所依托于師范教育發展而來的本科院校,也是昌吉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隨著新疆以及昌吉州地方經濟的發展,民族學生的大量升學,重要的是國家普通高校的戰略轉型,昌吉學院也適時提出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深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礎,畢業成為各領域骨干的學生遍布新疆城鄉。新時期,一方面要把準地方人才需求的脈搏,另一方面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深化改革。既要借鑒職業教育已經取得的教育經驗,又要提高辦學層次,要在國家認同和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培養出理論上過硬,技能上嫻熟的合格畢業生。具體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培養體系來說,既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先秦、兩漢、唐宋、元明清文學的發展脈絡,文學史發展理論,又能夠熟練解讀、體悟各個時期節點上的原典篇目的精髓,并且能夠在聽說讀寫技能上得到足夠的鍛煉。要立足學生的實際,考慮到民漢學生的特點,分層次想辦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吻合,培養人才有深度,但是也要培養出合格的有德性有溫度有質量的學生。
在應用型人才教育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立足學生、學院、地方經濟的實際,整合各項資源,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定位等方面聯合發力,以達到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這個過程是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只有在對教育的學生付出耐心、愛心、精心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加以實現,以趨達到培養道德上完善,理論上掌握,技能上嫻熟的高質量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真瑜.關于古代文學教學的點滴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2,(11):42-43
[2]曹栓姐.人文學科在應用技術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與出路——以古代文學為例[J].中巢湖學院學報.2014,(5):138-139
[3]孫永蘭.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語文建設2014(1):7-8
(作者介紹:青榮,昌吉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