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櫻

“叮、叮、叮……”早上10時許,九十多歲的曾運發右手把著鍋,左手握著錘,開始了一天的“捶打”工作。在成都市城西的一個小巷子里,每天都能見到這位已過耄耋之年的補鍋匠。30多年來,他用鐵錘一錘錘砸向鍋底,堅守著這份快要消失的職業。
“補這樣一個鍋,少不了一千錘。”曾運發告訴筆者。他手中的鐵錘已有30年歷史,手把磨得烏黑。旁邊是一輛破舊的小三輪車,車上掛滿了鍋底、鍋把及補鍋的零部件,曾運發說這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上世紀80年代,走街串巷的手藝人不少。曾運發最值得驕傲的是,他從不吆喝,自有熟客打開門,吆喝他上樓。“這全靠手藝和信譽。”曾運發笑著說。那時候他到一個院子里,排起隊來找他補鍋,一個院壩要補幾天,生意好得很。“我以前就是靠補鍋,養大了家里一大群孩子。”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家里的鋁鍋都變成了不銹鋼,老人的生意也變得清淡。曾運發的心態很好,他表示,現在還補鍋,不是為了賺錢,就求個精神依托,鍛煉身體。“現在生活好了,年輕人用壞東西就丟了,老年人舍不得丟,才來找我。”
曾運發的好手藝,在整個巷子都是出了名的。在大多數人眼里,他做活計時很安靜很認真,補的鍋比新買的用得還久。住在巷子里的胡瑞敏說,她家里的鍋都是拿到這里補。“我家里兩個小孫子都是聽著他的補鍋聲長大的,他敲打的聲音很有節奏,聽著舒服。”
曾運發的鄰居龐敏說:“老爺子補鍋,價格公道,做事認真,他這種靠勞力吃飯的敬業精神很值得年輕人學習。可現在這門手藝沒人繼承,就快消失了,很可惜。哪家的鍋沒有一點小補小修的,如果真沒有了補鍋匠,還真不方便啊。”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僅補鍋匠,還有磨刀匠、剃頭匠、爆米花師傅等行當正在隨著城市的變遷而消失,將會成為歷史的記憶。
在成都一家名為“最后修筆”的小店鋪里,還有一位最后的修筆匠,堅守著祖傳的手藝。店鋪的主人楊紅英已年過50,店鋪不大,但里面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楊紅英的寶貝,不管是筆帽、筆尖還是筆桿,楊紅英都了如指掌。
店中一個十層抽屜的土漆立柜是楊紅英的傳家寶,里面裝著鋼筆配件等大小玩意兒,現如今這“寶貝”與四個玻璃柜并排在一起,一半是眼鏡框、鏡片等,另一半才是鋼筆配件。“轉行經營是迫不得已,原來還配過鑰匙,但修筆、配筆是祖傳。”楊紅英說。
“我們家祖祖輩輩都吃著這碗‘修筆’飯,現在這碗飯吃不下去了,不是手藝問題,而是修筆配筆確實沒賺頭,如今的人也不大修筆了。”楊紅英說,五六十年代,成都的修筆店攤遍地都是,現在全城都只剩下她這一家了。
“這些年,電腦逐漸普及,單位都是無紙化辦公,用筆的人很少了,還別說誰來修鋼筆了。”作為本地最后一個修筆匠,楊紅英覺得,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是人的“門面”,寫鋼筆字也是人的基本功,大家都用電腦“寫字”,終歸不是個事情。
“我的年紀大了,家里也沒有人繼承這手藝,這個店可能不會再開多久。”楊紅英說,家里收藏的鋼筆有一百多支,各個年代、各種型號都有。“很多都是給孫兒們準備的,不管他們用不用,就給他們留作紀念吧。畢竟,我們家可是祖傳修筆的手藝人。”說這話的時候,楊紅英的臉上露出驕傲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