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曦東
(山東省膠東調水工程棘洪灘水庫管理處,山東 青島 266111)
近年來,隨著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深入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質量與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一大批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的實施,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基礎上,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產品和良好的環境空間,增加了宜居品味和幸福指數,成為生態環保領域發展的核心板塊。
隨著城市綜合治理大規模發展,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面臨的征拆大、融資難、效益低等難點和突出問題,許多項目中標后由于融資無法落實而進展緩慢,特別是去年財政部92號文下發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PPP項目的操作,但也進一步增加了無收益類PPP項目的實施難度。為了更好推動我省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健康持續開展,根據十九大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新要求和當前水生態環境PPP項目的新動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水生態環境治理步伐的加快和對水環境質量的更高要求,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理念不斷進行完善和提升,“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的治水策略逐步得到廣泛認同,特別是城市河流治理開始建立“治污+防洪+生態+景觀”的多維度目標,通過運用評估模型和多調控工程措施,“一河一策”地優選綜合治理方案,水生態環境治理的效果更加科學有效。以下著重分析城市河流治理的技術思路和措施。
城市河流水污染綜合控制與生態修復,首先應當在對河流基本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展河流水污染現狀分析、河流生態退化水平的評估,確診其主要環境問題,再此基礎上提出城市河流水污染綜合控制與生態修復的目標,做到河流治理工程有的放矢,科學有效,技術經濟合理可行。基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需求,需從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總體要求、循序漸進需求,確定項目的基本目標、長遠目標和提升目標。一般地講,基本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防洪排澇目標、水質目標,使河流保持安全清澈;長遠目標,主要是指水生態目標,恢復重建飽含生命的河流;提升目標是指水景目標,著力打造綠茵暗香、生態宜居的河流。按照上述目標,對工程項目進行定量設計。
1)水質目標。水質目標不外乎三大措施,即大家常說的“三部曲”——控源截污、水量調控、水質保障。控源截污方面,主要要解決城中村、居住小區、單位和企業的排污問題,沿河敷設截污管線,將河流城中村兩側分散密集的排污管綜合收集,集中處理。水量調控方面,主要措施是“水系連通+活水循環”,一般容易理解。采取引水加快水體交換,縮短污染物滯留時間,使水體水質得到改善,加快污染水體流動,加強水體自凈功能。這在國內外水污染控制中得到廣泛運用,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地方在河流或湖泊旁邊建設大型活水循環水質凈化廠,對上游水質進行集中治理以改善下游水質或循環利用,如北京的奧運龍形水系、溫榆河的治理中都采取了這種方式,效果較好。水質保障方面,底質改良技術可在基本不破壞水體底泥自然環境條件下,對富營養化的底泥進行降解和修復。底質改良型環境修復劑是具有多年工程運行經驗的固載化的復合微生物制劑,能夠在激活原有底泥環境中土著微生物的同時,引入多種特效微生物及其生長所需要的營養來提高生物活性,因而可在原地快速分解底泥中的多種污染物,減少底泥內源污染,從根本上解決水體的黑臭問題。
2)防洪目標。重點是河道整治,工程措施有堤防工程和蓄滯洪區。在滿足防洪排水的條件下,基本不改變現狀河道走向,宜彎則彎,線型流暢;充分利用現狀河道及相關設施;盡量減小拆遷,避讓村莊、建筑物、樹木等。這里著重強調工程的適用性、安全性和持續性,在滿足工程任務的同時,要兼顧生態、經濟、人文等城市功能。
3)生態目標。著重考慮的是通過岸坡綠化、人工濕地、水下森林等措施進行生態系統重構的問題。根據河流現狀場地自然環境不同,可劃分為山間溪流段、田園溪流段、湖泊段,保護原有的動物生境,逐步恢復生物群落,發揮河流生態效益,為相應物種提供棲息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
4)景觀目標。主要是通過休閑公園、慢行道、親水平臺、文化小品等景觀工程的建設,為人們提供親近自然、休閑娛樂、健康生活的場所和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和人居幸福指數。
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生態環境治理技術也在日新月異地更新發展,未來水環境治理將更加體現自然、生態、和諧,將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向往和驚喜。
根據權威方面分析,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PPP項目潛在規模達4萬億左右,而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就占3萬億,占78%,是環保領域名符其實的主戰場。
PPP本質上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希望發揮社會資本作用,提高資本利用率。這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開展PPP項目規范管理的目的之一。據有關公開的資料顯示,今年1、2月份廣義環保項目共退庫243和167個,對應投資總額1 061億元和487億元,分別占當月初行業在庫總額的7.38%和3.46%,出庫比例相對較小。識別階段項目占比高于行業平均,體現出落地項目較高的質量。2月環保行業共出庫7個執行階段的項目,區域集中特征明顯,出庫項目主要與當地財政情況和地方政府PPP推行情況有關。子行業中海綿城市、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下的綜合治理類項目出庫投資額較高,但整體而言環保類的PPP項目出庫比例低,所受影響小。環保PPP項目,仍是當前公共服務類項目中剛性需求最為強烈的子板塊之一,水環境保護及垃圾處理類的項目,投資額大,運營服務周期長,同時還要求較高的專業素養,現階段PPP模式仍為環保項目最佳的解決方案。在千億以上落地金額的一級行業中僅次于市政工程。目前環保在庫識別+準備+采購階段項目總額12 711億元,儲備庫和管理庫各占50%,水生態治理項目占比80%。
目前,許多社會資本仍在觀望,投資更加謹慎。特別是對征拆占比較大的項目拒絕進入,體現了社會資本對PPP項目更高回報的理性追求。財政部去年92號文要求各地方政府于3月31日前完成本地區項目管理庫的清理工作并向金融司備案,逾期未完成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地區將被暫停新項目入庫。從目前清理的趨勢來看主要是針對發起時間已達2-3年還處于識別階段的項目,對已落地項目的影響較小,難落地項目的出庫也有利于PPP模式參與各方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推進優質項目落地上來。
環保PPP項目投資需求剛性強,萬億水生態治理市場亟待落地,全面建成生態文明社會需求下未來市場空間仍將穩步釋放。因此,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下一步在水環境PPP項目的包裝上一定要突出模式創新,關注項目質量和落地成功率,關注政府和社會資本意愿的高度契合,僅僅考慮政府意愿是不夠的。否則不但入庫難,而且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