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蒙,趙 炎,李懷剛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耕地面積6.4萬hm2,有效灌溉面積4.9萬hm2,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7萬hm2。肥城市于2016年被確定為山東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深化農田水利改革的關鍵和要害所在,通過定額管理、累進加價、協商定價、精準補貼等辦法,加快在完善水價形成機制上取得突破,創造有利于農田水利發展的市場環境,讓農民在高效用水前提下用得起水,在積極參與改革中共享改革成果。
一是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業用水價格總體達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成本水平,具備條件的地區可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二是建立起水權交易制度,規范組建農村基層用水組織,能夠長效運轉,讓農民通過轉讓節余水量獲得收益;三是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廣泛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措施,有針對性地補足補強農田灌溉、測水量水設施,落實節水措施;四是建立起可持續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對積極推廣應用工程節水、農藝節水、調整種植結構,取得明顯節水成效的農業用水主體給予獎勵。
在工程體系完善、計量設施完備、用水精細化管理到位的基礎上,發揮市場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必須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綜合考慮供水成本、水資源稟賦、用戶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制定農業水價,探索實行分類分檔水價,鼓勵協商定價,能夠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節約用水、優化用水結構、吸引社會資本、保障工程良性運行。
完善的灌排設施是農業節水灌溉的基礎,配套的計量設施是實現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計量收費的前提條件。沒有完善的灌排設施,粗放的用水模式就沒有改變,水就難以順暢高效流到田間,改革相關機制就無法發揮作用;缺乏配套的計量設施,就無法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計量收費。
通過適當提高農業水價促進節水的同時,需要實施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從試點探索的兩種補貼方式來看,通過補水管單位降低用水成本,終端水價提幅不大,用戶容易接受,也好操作、易管理,但節水激勵作用不夠直接;補種糧農戶,農民定額內用水得補貼,節水激勵作用比較直接,但對計量要求高、操作相對復雜。考慮到各地工程設施、用水管理情況差別大,具體補貼方式可由各地根據實際確定。
精細化用水管理是實現農業節水的有效手段,全面實施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明確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明晰農業水權,科學制定不同作物用水定額,將農業水權細化到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或用水戶,可以形成強有力的倒逼機制,促進節約用水,推動結構調整。
轉變思路,把用水需求管理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穩定糧食產量和產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并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這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
肥城市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分管市長任副組長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市水利局成立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技術指導小組,具體負責實施方案編制及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咨詢、調研等,為全面推開全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
先后參加了全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培訓會和泰安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培訓會、輔導會,組織相關人員到沂源縣、博興縣進行了考察學習,聽取了兩縣改革經驗介紹;組織全市水利站長進行了培訓,對改革的意義、要求、步驟、措施進行了講解。在山東水利網、泰安日報、泰安水利網、肥城政務網等媒體,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報道,群眾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的知曉度和參與度不斷提高。
通過招投標確定了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作為方案編制和技術指導單位,市水利局配合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對市內中型灌區、泵站灌區、機井灌區和自流灌區等主要農田灌溉區域的水價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和測算。編制了《肥城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建立起智慧云平臺系統,可監控全市農田水利設施、農業水價、水權等改革工作,對全市農田水利設施的基本情況、運行情況、農田灌溉水量的使用情況及重點部位的地下水、地表水進行全程監控,形成水利局+水利站+水利員+水利設施的全方位監控網。在機井及泵站灌區推行智能計量,實現“水電雙控”,推廣無井房射頻控制;在中型灌區采取灌區+公司+農戶模式,在每條支渠安裝閘門和計量設施,對水量進行控制,按照“定額供水、計量收費、梯級計價、節獎超罰”的原則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形成“先費后水、節獎超罰”的農業水價改革示范。
街鎮區要明確職責,摸清水利工程計量設施配套情況,及時上報市水利局。國土、發改、開發辦、水利等部門實施水利工程的同時,按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統籌考慮配套智能計量設施。
明確部門分工,細化落實責任,協同推進改革。市政府作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實施主體需要加大行政推動力度;督查部門負責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監督、落實和考核,建立改革進度報告、整改等制度;發改部門負責督促落實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區的預算內基本建設項目計劃;財政部門負責落實獎補資金,加強資金管理和組織開展績效評價;水利部門負責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水利工程產權界定、農業初始水權分配以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日常工作;農業部門負責種植結構調整、農藝節水措施推廣、加大農業補貼支持力度;物價部門負責農業供水成本核算、農業用水價格核定、超定額累進加價和分類水價制定,同時履行水價執行的監督責任;工商、民政部門負責農村基層用水組織的登記注冊管理。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引導作用,不斷加大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快智能計量體系及信息化建設,制定出具體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辦法。以工程產權界定為基礎、水權有償交易為紐帶、合理投資回報為吸引,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