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芳
(陽信縣水利局,山東 陽信 251800)
陽信縣是山東省2016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項目實施以來,陽信縣嚴格按照上級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精心組織,確立了“明晰水權、成本計收、精準補貼、節獎分明”的工作思路。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實施農業水價改革后,根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核算規范》要求以及農業灌溉實際情況,結合項目區群眾經濟能力,實行分劃水源、按照運行成本核算的方式確定項目區農業水價,農業灌溉水價由改革前的525元/hm2調整為按255元/hm2收取。項目區內供水采用“以電定水”的計量方式,計量到戶,為每戶配備一張IC卡,完善了IC卡計費系統、客戶端充值系統、微信支付系統和數據云管理服務器,將原來的遙控器控制升級改造為手機遠程遙控,實現了遠程遙控自動供電,拔卡斷電,卡內充值后系統按分鐘自動扣費。
一是實施用水精準補貼。每年縣財政預算列支30萬元的補貼資金,用于年用水總量在220 m3/a控制范圍內的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業灌溉公司、用水大戶等用水單位,按照定額用水量進行補貼0.06元/m3。
二是實施節水獎勵辦法。縣級財政每年從水資源費累進加價收入中暫列支10萬元作為獎勵基金,按照泵站提水片區每節約1.0m3水獎勵0.15元方式獎勵節水用水單位。獎勵資金可直接用于工程維護或按照用水量獎給各用水戶。
實行市場化管理運營模式,在項目區組建陽信朝陽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有限公司,實施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工程管護機制。對已經建成的工程,結合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由縣水利局對工程產權進行登記、確認后向公司頒發工程產權證書,將工程移交公司。公司根據工程管理需要,行使對水利工程的管理、維護和使用權,并與水利局簽訂管護協議。工程養護產生的經費,從所收水費和政府補貼中解決。目前,此項工作涉及的工程產權、使用權移交及管護協議簽訂等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一方面,當前糧食作物效益低,農民承受能力差,執行全成本水價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沒有足夠財力給予更多的補貼,在節水獎勵和用水精準補貼等方面缺少財政資金支持。
據調查,目前已完成實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3366.67萬hm2,畝均每年缺少30元節水獎勵和用水精準補貼。我縣計劃到2017年底累計實施1萬hm2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據測算資金缺口約450萬元。
據調查,我縣部分項目區處于支渠末端或距離水源較遠,一旦遭遇干旱,河道、渠道蓄水減少,灌溉水源保證率低,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項目的使用成效,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最近一段時間,由于前期降雨偏少,溫度較高,河道蓄水量少等因素影響,出現了旱情,水源的缺失,讓一大部分農田灌溉設施無法使用。
據調查,由于當前農業效益低,灌溉管理是一項準公益性的服務工作,灌溉效益不明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鎮、村、群眾參與工程管理的積極性不高,出現了能人不愿管、能力不強的管不了的尷尬局面。
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水價改革認識不足,沒有水權概念,單純地認為水價改革就是提高水價,增加農民群眾負擔,對農業水價改革的長遠意義認識不到位。
1)建議上級財政給予補貼資金支持。陽信縣是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區和濱州市農業水價改革的試點縣,已推廣小型智能節水灌溉17.2萬畝占濱州市全市的73%。作為財政困難縣,完成2017年15萬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目標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財政壓力大,資金缺口大,亟需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等政策傾斜。
2)建議制定合理水價機制。政府制定指導水價,針對不同項目區,由管護主體與用水戶協商制定執行水價,建立工程良性運行的經濟基礎。
3)建議加大對改革內容、優惠政策和補助措施的宣傳。大力宣傳發展節水灌溉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重要意義,營造群眾支持、參與農業水價改革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