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芳園上海柯蘭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正文:
小城鎮是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一種居住聚落形式,具有城市雛形,但用地結構和社會結構較城市簡單。近年頻頻出現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政策、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緩解大城市病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從城鎮化進程的角度討論小城鎮建設與鄉村振興之間的發展關系,以此探討適合兩者協同發展的模式,以期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鄉村自身條件一般相對城鎮較差,鄉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小城鎮的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管理體制等,這些往往對鄉村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小城鎮是周邊廣大鄉村腹地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服務中心,一般情況下小城鎮的發展狀況決定著鄉村的發展,是鄉村發展的支柱。
鄉村為小城鎮輸送廣大的勞動力、農產品、基礎原料和物資,是小城鎮發展的物質依托,同時,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小城鎮的生態基礎,對緩解城鎮化過程產生的污染有重要意義。
小城鎮發展依托鄉村的土地,人口和物資基礎,鄉村振興依托于小城鎮的服務和供給支撐。小城鎮發展很大程度上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有利于小城鎮的發展。因此,小城鎮與鄉村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關系。
城鎮化是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型社會向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的城鎮型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產業結構的變化、人口職業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風貌變化、居民生活方式的變化、社會文化意識的變化等。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城市化總體歷程共分為四個階段,啟動階段(1949-1957年)、波動大戰階段(1958-1965年)、停滯階段(1966-1978年)、快速發展階段(1979年至今)。十六大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2011年城鎮化率達51.27%,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8.52%。[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說明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大城市發展趨于穩定平緩,都市圈已基本形成,作為數量最大的小城鎮將是這階段城鎮化的主戰場。
總體來說,城鎮化進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城鎮化初期(起步階段)、城鎮化中期(加速階段)、城鎮化后期(穩定階段),不同階段城鎮的特點各不相同,與鄉村關系大不相同。
人口向城鎮集中,城鎮化水平在30%以下,這個階段城鎮發展緩慢,小城鎮常住人口較少,小鎮人氣不足,城鎮建設處于初期,主要以行政功能為主,經濟輻射功能不強,產業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鎮區商業主要以生活用品零售為主,滿足小城鎮及鄉村的生活需求。城鎮景觀偏向鄉村風貌,各類公共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一般,未形成完善的城鎮建設管理制度。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并未完全向城市居民轉變,滿足于基本的日常生存和生活需求。
這個階段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鄉村,城鎮對鄉村的作用主要以行政功能為主,附帶為鄉村提供生活商品。除一些特色鄉村外,其他鄉村風貌較差,臟、亂、差的情況較多,農業生產較原始,經濟發展緩慢。
他們把這個消息報告李站長的時候,李站長雖然面上對放跑木材有些許惱怒,但當他看見卡車上粗壯奇秀的我時,頓時眉開眼笑,深諳當下苗木生意行情的他,心想這次搞到了一塊肥肉,沒收了就是公家的財物,實質上就是站里的財物,經過執法部門的拍賣就是合法的買賣,誰也說不起,看來上半年的創收任務有著落了。
城鎮化水平在30%-60%,小城鎮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向城鎮集中,大量住宅和中高層建筑拔地而起,城鎮建設迅速,空間逐漸向城市轉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逐漸健全,第二產業占絕對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比例逐漸提高。小城鎮經濟主導功能上升,集聚效益加強,對周邊鄉村和城鎮有輻射擴散影響力,區域中心作用愈加明顯。小城鎮商業類型愈加多元化,除基本的生活商品外,文化娛樂、運動、餐飲消費、服飾購物等商業類型增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這個階段小城鎮生產力得到發展,為追求更好的就業和生活質量,鄉村大量的中青年農業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小城鎮轉移,極大的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但鄉村發展受小城鎮輻射擴散能力較弱,毗鄰小城鎮的鄉村能夠借助小城鎮集聚的人口和商業便利得到一定的發展,其他鄉村仍維持著各自原本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條件較差的還可能出現人口銳減、鄉村衰敗的情況。
城鎮化水平在60%以上,小城鎮發展相對穩定,增速不明顯,人口已大量集中,城鎮空間風貌基本接近中小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健全便利。第三產業比例提高,少數旅游城鎮超越第二產業,對周邊鄉村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大大加強。居民在娛樂、購物、餐飲上的日常消費比例有所增加。
由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已涌入小城鎮定居生活,鄉村人口減少,這個時期的鄉村可能出現兩個極端:衰敗或是興盛。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村自身的資源現狀、市場環境和政策導向。
小城鎮是一定鄉村腹地的中心,具備了一定的集聚規模效應,不同的城鎮其發展根源各不相同,有其各自的發展模式。城鎮發展模式一般有衛星城鎮、工業主導型、交通樞紐型、工礦依托型、旅游服務型等。在城鎮化各階段不同類型城鎮發展呈現不同的形態,并且影響鄉村的發展,因此研究城鎮化階段各類小城鎮建設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有助于更好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緩解大城市病和實現鄉村振興。
這個階段小城鎮發展相對緩慢,自身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除某些原本依托自身資源的旅游村莊外,大部分鄉村自身發展動力不足,長期維持在較低的發展水平。在這個階段,必須首先分析城鎮的產業結構,分析影響經濟發展的癥結所在,尋求辦法突破現有發展瓶頸。
這類城鎮依托大城市,有很大的發展機遇,分析大城市的產業結構,承接外溢的產業是此類城鎮發展的重點。依托大城市的福利,這類城鎮會迅速跨越這個階段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2)工業主導型
對于工業型小城鎮應當分析其工業門類,分析周邊市場趨勢及競爭,招商引資,盡量依托周邊鄉村的資源狀況和本地的品牌特點拓展工業種類,延伸產業鏈,創造穩定的工業發展結構;同時,注重交通、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更多企業入駐,以此實現經濟發展與城鎮建設協調共進。
(3)交通樞紐型
對于交通樞紐型城鎮,本身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這類城鎮只要優化現有交通結構,有針對性的進行擴容,使得現有交通運輸能適應發展。另外進行商貿物流產業的發展,定期進行各類商品展銷會、大型農產品交易會等,同時進行城市形象建設,既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又能提高城鎮知名度,還可抓住時機發展旅游業,這類城鎮具有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4)工礦依托型
這類城鎮初期是依托于礦產資源發展起來的,當城鎮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礦產資源的消耗,城鎮將會陷入停滯不前,嚴重將陷入消亡的地步。所以這類城鎮一定要及時轉型,從資源消耗型城鎮轉向資本運作型城鎮,突破發展瓶頸,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鄉村受城鎮經濟發展疲軟的影響,發展勢頭不大。如果完全依賴小城鎮的發展基礎,只能跟隨城鎮的發展腳步,時間長,見效慢。因此,鄉村可針對自身條件尋求突破,緊跟國家三農扶持政策和鄉村振興政策,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發展農業規模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穩定性,通過鄉村振興自下而上的促使城鎮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達到鄉村與城鎮協同發展。
綜上,這個階段,小城鎮和鄉村都應從自身優勢與區域條件考量,緊跟國家政策,尋求突破點,以達到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這個階段小城鎮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基本鞏固了自身在區域中的經濟地位,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的支柱產業,自身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基本完善,能夠有效的輻射周邊鄉村。
這個階段的小城鎮和鄉村有著復雜的關系,處理好這一時期兩者間的關系,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小城鎮各方面已經趨于完善,毗鄰的鄉村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以旅游為主的鄉村可跳脫小城鎮的束縛,針對大城市發展近郊周末游。其他鄉村應緊跟小城鎮的步伐,根據大城市、小城鎮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為小城鎮提供有效物資。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小城鎮,小城鎮的發展速度較周邊鄉村較快,某些鄉村人口銳減極易造成鄉村衰敗。對于這些鄉村可以考慮將鄉村產業與居住適當分離,將鄉村作為主要的鄉村產業基地,小城鎮作為鄉村的居住地,鄉村與小城鎮實現各自的效益最大化,最終實現小城鎮與鄉村協調發展。
城鎮化后期是城鎮化趨于穩定的時期,這階段城鎮發展趨緩,人口也基本穩定,小城鎮基本具備了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對周邊鄉村輻射能力不斷提高。
由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已涌入小城鎮定居生活,鄉村人口減少,實際上,這個階段基本完成了小城鎮周邊鄉村的優勝劣汰,這個時期的鄉村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農村生產和生活的衰敗,與其他鄉村整合遷并;一種是生產與生活分離,鄉村作為農業現代化生產、休閑旅游的產業基地,而原有村民全部遷至小城鎮或集中居住區;另一種是鄉村自身資源和居住環境優越,有自己可持續的產業,村民收入較高,仍然在本鄉村進行生產和生活。鄉村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村自身的資源現狀、市場環境和政策導向。
小城鎮與鄉村自古就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小城鎮大多由鄉村聚落演變而來,勞動分工將小城鎮從鄉村中分離。小城鎮發展初期往往延續著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與鄉村差距并不明顯,隨著城鎮化進程,生產生活方式差異逐步加大,小城鎮與鄉村的發展腳步差異明顯,而且各鄉村差異很大。因此,在加快小城鎮建設與鄉村振興時,應明確當前城鎮化水平,分析小城鎮與鄉村各自的發展特點,有針對的處理好小城鎮與鄉村的發展關系,爭取兩者達到統籌協調發展,實現城鎮發展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