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祺 李夢雅 雷依依 鄭琪 梁黎
江漢大學
正文:
在越來越提倡共享的今天,“封閉小區”成為了共享的一大障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交通,因此,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片區為例從交通、公共服務、公共空間、智慧管理、建筑立面等五個方面進行創新融合開放街區的研究,致力于打造開放的、融合的、新型的、有活力的居住街區,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安全的,舒適的生活空間,形成全新的現代居住街區。為我市創新融合開放街區的研究提供啟示。
開放街區即可實現城市公共資源共享、與城市功能空間有機融合,營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圍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街區,與傳統的封閉式小區的做法有本質的區別。具有利消費、促交流、便出行、更安全、面貌優等特點。
融合型開放式街區的融合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 開放式街區的公共空間在開放的基礎上, 與片區的公共空間及城市的公共空間呈現出有機融合,擔當居住片區及組團共享空間的職責,有機地銜接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居住小區的建筑及公共空間, 從而形成了連續的完整空間結構; 第二, 開放式街區促進了人際交往及居民階層的融合。由于公共空間的開放性, 附近公共設施相對不足的小區可以共享公共設施充足的小區設施, 促進不同職業、不同階層居民的交流, 激發空間活力, 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居住空間的分異; 第三,開放式居住街區吸引了不同的人群和設施穿越街區,從而激發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促進建筑形態、居住人口、土地利用的多樣化和差異化。[1]而創新主要體現在功能及公共空間的營造上,傳統街區以居住為主,而創新街區不僅注重居住的舒適性,也注重生活的的便捷性以及公共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性。
第一,由于街區未經過統一規劃,且建設時期不同,導致街區軸線體系不完整、節點空間無層級、空間使用效率低下、特色缺失、塑造手法凌亂,整體風格形象欠佳,同時期建筑風格不協調,個性裝修改造破壞了建筑原有的外檐及周邊環境的協調,住宅空調機位外掛以及陽臺問題較為嚴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街區的外部形象。第二,城市沿街的相關配套服務設施明顯不足,城市主干道公共空間資源整合度不高,道路設施及綠化明顯不足,缺乏休憩空間及景觀節點。第三,步行系統缺乏整體性,并且規劃人行道上存在嚴重的機動車違停等現象,極大地阻礙了行人的正常通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街區的外部形象。第四,現有步行系統的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分隔手法過于僵硬,缺乏美感。又由于維護不力,導致步行道路坑洼不平,缺乏體驗感,街道小品單一,缺乏趣味性與街道體驗感。第五,由于街區建設時間較早,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不能滿足當代生活需求及精神需求。
打開小區圍墻,使內部道路公共化,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環”系統。改善出行條件,結合上位交通系列規劃打通目前私化的“斷頭路”,提高路網密度和連通性。加快公共停車場建設,多渠道增加停車設施供給,啟動“智慧停車”建設,盡量避免因違停導致的交通擁堵。強化公交和軌道的接駁,加強步行體系的通達性,推進自行車道和人行道的建設,完善慢行系統。
4.1.1 機動車行系統
打開小區的大門,共享小區車行道,從而加密街區道路網密度,減輕主干道車行壓力。機動車道進行路面黑化,提高行車安全及舒適性,減少噪音及揚塵。沿用現有的道路板塊情況,平整道路,在綠化帶里加入更多的綠植以及小品元素提升整個空間的活力,打破現有空間的單一呆板感。引入智慧通車系統,解決現有的車輛違停導致車行道擁堵現狀。公交車道通鋪裝或標識來強調公交車的路權,保障公交車的通行通暢。
4.1.2 慢行系統
在開放街區建設熱潮的背景下,開發慢行友好模式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居民出行方式的多樣化,低碳環保,減輕城市機動車交通壓力,而且能夠促進街區功能的有效混合,激活街區活力,促進開放式居住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城市必要的公共慢行交通設施的設置,街區應保障非機動車行駛路權,形成完整連續通暢的騎行空間。采用不同的材質或色彩來強調非機動車道的路權空間。除此之外,人行道應該為重中之重,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鋪設陶瓷透水磚等兼具美觀與滲水功能的地磚,使人行空間富有設計感以及肌理感,保護弱勢群體,設置安全、連續地盲道,保障盲人無障礙通行。
打開單位及居住區圍墻,同時在在街道內增設公共游憩空間,促進公共空間共享,為慢行人群提供休閑娛樂空間,并且提供相應的休閑娛樂設施,如街頭綠地,露天咖啡等。此外還可增設街道小品,如街道家具和具 有街區特色的雕塑等,增加街道場所體驗,提升街區活力。置換街區部分現有底商商業,完善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商業業態以及引進特色商業,使人們的居住空間與消費空間、工作空間和文化娛樂空間聯系緊密,增加交往手段,促進人們的交往,增加居民地街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街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4.2.1 公共空間功能更新
樂活運動區:將基地現有的功能區依據其特點重新定位整合,將圍墻拆除以實現公共空間的共享。經開一中、武漢長江國際學校和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的部分圍墻,使學校的運動場地和設計院的籃球場與綠地在保證各個單位隱私與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為外來人群提供服務,作為承擔健身、運動功能的開放共享的運動場地。
有氧游憩區:利用現狀綠地,打造生態有機、綠色有氧、鮮活有趣的“綠色脈絡”,作為提供休憩游玩的次動線。有機串接小區內現狀的零散綠地,打造有氧游憩區。
娛樂消費區:完善基地南側的沿街商業,東側植入新的商業服務功能,構建對外服務的購物、娛樂設施。
4.2.2 公共空間的體系重建
根據住區空間的領域性與層次性的要求,針對住區的不同規模進行空間重構,從封閉走向開放。通過對景觀空間的層次劃分,形成由“公共”到“私密”開放度逐級遞進的空間層次關系。
核心功能區主動線: 三角湖小學與開發區一中交界處增加步行出入口與中學籃球場相連作為主動線上的主入口,延長入口節點至核心節點的運動場地以保證其良好的可達性,最大程度實現運動場地的開放共享。向東利用中鐵勘測設計院內的籃球場和停車場地,打造連接博學路的線形空間作為主動線的出口空間;向西將主次動線相結合。
休閑游憩次動線:充分利用基地內現有的空置綠地,利用南門入口的月牙形綠地打造入口節點作為步行游憩的起點,步行軸線的起點與南側的娛樂消費區(配套商業帶)對接,將人流引入小區,有效發揮次動線的服務功能實現小區綠地的對外共享。局部拓寬小區內的線性空間將其連接至東南門的附近的三角形綠地,擴大東南門的節點空間作為次動線上的次要節點,將其與博雅幼兒園附近的運動場節點打通。改造博雅幼兒園旁的運動場地,加大綠化面積,提供休閑服務設施將其改造為次動線上的主要節點,成為可供休閑、觀賞、游玩的核心公共綠地。連接核心綠地與北側橢圓形綠地和西門入口處的綠地,形成完整的次動線體系。
配套商業帶:現狀商業基本沿小區邊界布置,后改造基地沿神龍大道一側,增加部分底商與基地南側的商業服務配套設施呼應,以形成完整的商業服務帶,打造為商業氛圍濃郁的對外服務核心區。植入新的服務功能與使用性激發空間活力。使商業服務空間能夠吸引使用者,滿足不同種類人群的需求;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帶來的人氣,為公共空間吸引人流,使之真正成為被使用的“活的”空間。
4.3.1 增加數量與類型
運用兼容的手段增加街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數量及類型,社區級小型公共服務設施具有形式靈活、兼容性的特點,因此可以與其他建筑結合建設,不僅建設難度低,與人的交互也比較友好。結合居住用地及人口分布情況,以適宜的居民出行時間為半徑,著力增加社區級設施的數量。適宜的居民出行時間半徑可參考《城市居住區規劃》B設計標準》GB50180-2018。開放街區應該具備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類型豐富的特征,通過多樣化生活需求的各類型設施,如社區文化中心、社區醫院、小型足球場等,特別是為了滿足兒童玩耍的兒童娛樂設施以及老人專用的醫療保健用房、老年養護院、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從而提升街區活力和吸引力。
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指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并可持續運營的社區形態,使社區生活服務各方面實現智能化運行。
4.4.1 安全
完善門禁系統,以樓棟為單位設置門禁系統。樓棟門禁可使用先進的人臉識別系統,自動識別住戶,當有外來人員訪問時必須由業主確認方可進入,物業管理部門確保門禁系統的正常使用;完善監控系統,不僅要有監控整個社區內部的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還要大力推廣家庭監控,使業主可以再手機上實時監控家中情況;完善報警系統,住戶家中可設置數個一鍵報警點,一旦出現危險可一鍵報警,通知社區安保部門及警務部門。
4.4.2 服務
隨著服務范圍的擴大,物業也需要引進智能化手段來完善服務機制。打造專屬的物業服務平臺,業主可通過智能設備反饋問題,物業部門派專人上門解決問題,如若業主不滿意物業服務質量可向有關部門投訴,要求整頓;智能化監控,對于社區水,電,燃氣及網絡線路進行智能化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立馬發出警報,由物業負責進行維護。
4.5.1 界面與輪廓線
沿街建筑形成了街道的主要界面,對于街道空間形象產生著重要影響。封閉的線性空間中人們唯一的感官體驗來自三個維度、兩個界面:街道空間的底面(地面)與建筑物形成的街道建筑立面形象。沿街界面帶來的空間體驗決定了人們是否選擇在一條街道上駐足停留,對打造活潑有趣的街道空間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它又影響著商業服務設施能否吸引人流充分發揮其商業效益。街景的建筑輪廓線使構成城市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高低錯的天際線以及多樣的空間形,賦予了住區強烈的識別性。
大部分建筑沿街而建并保證一定的“貼線率”,使得街道界面連續光滑;互相獨立的建筑之間形成街區開口,使邊界在統一中富有變化,并且使街區內部與街道之間保持一定的視線交流。改造建筑立面的本身應該充分發揮建筑立面對整個沿街界面、天際線、場景感營造的作用。
4.5.2 主題統一,風格鮮明
一個建筑給人們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們心理上、情緒上產生某種反應,存在著某種規律,經過歷代藝術家和建筑大師對建筑形式美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式美法則,如統一、尺度、比例、均衡、穩定、節奏、韻律等。[4]在建筑立面改造中要充分運用這些美學法則。改造重點在于通過統一母題基調,對建筑顏色、材質的改造打破現狀街立面的單一呆板,在保持立面連續性的同時使其產生變換的韻律感。
綜上所述,基于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片區實際情況,堅持“以人為核心”“人人共享”的理念,從活力街道、公共空間共享、智慧化管理、建筑立面升級等方面對街區如何進行開放式建設,如何使街區環境提升、結構優化,空間活力激活,從而達到社區生活環境品質更新,功能融合發展,促進開放式居住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從封閉小區走向開放街區將是未來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指導老師:華秋月,教授,江漢大學機電與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