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 廣東 惠州 516001
正文:
潼湖生態智慧區地處惠州市仲愷高新區,位于惠州市西南方位,直線距離約20km。本次城市地質調查總面積為171km2,包括潼湖生態智慧區128km2及適當外擴區域,外擴原則為北側及北東側丘陵地區外擴至分水嶺為界,西側、南側及東側平原地帶以外擴500m為界。
收集、整理工作區內有關的地質、水文、鉆探等資料,分析資料可利用程度,并對可利用鉆探資料進行統一標準數字化處理;在充分收集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配合少量鉆探、化探工程,開展本區三維地質結構調查工作;開展主要建設規劃區的地質災害和水土污染調查與評價工作。
工程地質鉆探共施工完成9個鉆孔,總進尺為457.3m。在鉆探施工過程中,針對第四系砂土層、碎石土層、破碎的全風化巖層、強風化巖層等常規鉆具采取率比較低的地層,引入采樣先進的SDB系列金剛石鉆具(半合管),配合S系列植物膠鉆進,解決了復雜地層巖芯鉆探取芯技術難題,大大提高了巖芯采取率,采取率均大于90%,為綜合分析研究類似復雜地層提供了技術支撐。土壤樣品共采取40個,主要用于評價土壤的腐蝕性,分析測試項目有pH值、鈣、鎂、氯離子、硫酸根、重碳酸根、碳酸根、氫氧根等易溶鹽。
工作區內解譯了地質構造5條,主要分布在北側及北東側。包括北東向主斷裂1條,北東側東西向小斷裂3條,南西側北西向斷裂1條。主斷裂F1長約11.5km,走向50-60°,斷裂帶寬度約10-30m; F2長約1.2km,斷裂帶寬度約3-5m;F3斷裂長約3.5km,斷裂帶寬約6-10m;F4斷裂長約1.8km;F5斷裂長約1.8km,寬約5-10m。
(1)地表水
潼湖濕地流域范圍內河網密布,羽狀水系發育,河谷蛇曲,為東江河二~三級水系,流域面積約494km2,地表水以河流、水庫、魚塘等形式分布,向濕地腹部匯集。
潼湖濕地水域面積約7.0km2,水深約1~2.5m,有效容積約1400萬m3。
(2)地下水
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地下水類型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大類,其中基巖裂隙水分為碎屑巖裂隙水和侵入巖類裂隙水。
松散巖類孔隙水廣泛分布于工作區平原和山間沖積平原。潛水水位埋深范圍為0.2~7.7m,普遍埋深較淺,水化學類型主要以HCO3-Ca·Na型、HCO3·Cl-Ca·Na型為主。
碎屑巖裂隙水廣泛分布于調查區北側低山丘陵區及北東側零星出露的剝蝕殘丘區。調查區測得承壓水水位埋深0.7~10.3m,水位變幅較大。水化學類型主要以SO4·HCO3-Ca型、HCO3-Na·Ca型為主。分布面積約38.5km2,占工作區面積的23%。含水巖組為侏羅系地層。
侵入巖類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工作區北西側的東江南岸,形態不規則,面積約1.8km2,占工作區面積的1%。含水巖組為晚侏羅世黑云母花崗巖(J3γ)。水化學類型為HCO3-Na、HCO3·Cl-Na型。總體而言,侵入巖類裂隙水水量貧乏。
本次野外共調查190個點,其中地貌單元控制點116個,巖性控制點74個。按地貌形態特征將調查區地貌分為丘陵、剝蝕殘丘、山前沖積平原等類型。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調查區的北、北東側,山體自然坡度多為20~30,植被較發育,以松樹、桉樹等喬木為主。面積約為16.00km2,占調查區面積的21%。
剝蝕殘丘地貌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側、北東側,零星分布于南側,海拔高度一般不大于50.00m。面積約為8.50km2,占調查區面積的11%。
山前沖積平原主要位于調查區的南側,標高一般為4~15m。地勢平坦,水網稠密,多以河、涌、水塘等形式分布,河谷較窄,谷坡和谷底平緩,河流階地不發育。面積約為51.50km2,占調查區面積的68%。
(1)調查區內以酸性土壤(5.0~6.5)為主,占比達到50.4%;其次為強酸性土壤(<5.0),占比為33.6%;中性土壤(6.5~7.5)占比為14.6%,且主要分布于魚塘區;堿性土壤(7.5~8.5)零星分布,占比只有1.4%。
(2)調查區內土壤環境質量良好,土壤環境地球化學綜合等級以一等(清潔)為主,占比可達92.7%,二等(輕微污染)土壤占比為7.3%,無三等(輕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土壤。調查區內污染整體表現為分布較集中(主要分布在調查區西北角)、污染元素較單一(主要為Cd污染)、污染程度低(均為輕微污染)的特點。
(1)根據本次工程地質鉆探主要查明淺層巖土體的三維分布特征以及工程力學特征,但由于巖土體差異性較大,鉆孔間距大,部分收集資料中出現的巖土體,本次鉆探未揭露。
(2)潼湖濕地地表水資源豐富,地表水覆蓋面積較大,野外路線調查過程中發現大量民井靠近水塘、水渠,調查得到的水位埋深、水質情況受到地表水嚴重影響。
(3)本次項目僅針對規劃建設區開展了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調查,調查面積為171km2,覆蓋潼湖生態智慧區范圍,基本掌握其區域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災害分布情況,為工程建設開發提供了基礎依據。
(4)此次土壤環境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對潼湖濕地公園的農業用地規劃區開展了1:5萬比例尺的調查工作,其它區域開展了1:25萬比例尺調查工作,所有樣品只分析了9種重金屬元素和pH值,對潼湖濕地公園規劃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初步的科學評價。
通過項目所取得的大量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資料,尤其是收集的可利用鉆探資料與本次鉆探施工成果資料等,初步構建工作區內三維地質結構模型,為進一步指導潼湖生態智慧區工程建設及地下空間開發提供基礎地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