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新
山東省德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 山東 德州 253000
正文:
現在國內外的學者已經對于環境影響評價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也建立了一系列針對性的理論和規劃體系,但是對于中國來說對于環評進行規范化工作依然是相當新穎的想法,中國的環評依然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國內的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經常會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環境影響評價系統中的一些術語在建設項目中缺乏可操作性。“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必須采用環境影響報告審批制度”,難以操作。這些抽象和一般規則不僅使eia執法的部門處于虧損狀態,而且成為許多公司不進行環境評估的障礙。環境評估單元也存在一些問題,難以掌握評估水平和深度范圍。二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水平不高。在中國,雖然環境影響評估是一個必須遵循法律的制度,但它通常是在實踐中進行的。由于大部分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在資金到位后到位,并且在eia需要完成可行性報告之前,建設單位不愿意花錢來解決eia項目的不確定性,導致壓力很大和環境影響評估。第三,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度不高。讓公眾參與審查eia報告是明智之舉。
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影響評估基于可持續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環境評估不僅關注當代人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還關注后代對環境資源的需求。有必要根據中國國情制定具體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如何將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GIS技術應用于環境影響評價過程,并將其與中國的環境影響評價有機結合,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技術支持系統符合國情。中國的相關法律規定,應對任何開發活動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但是,由于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限制,無法對所有項目進行詳細的影響評估。因此,應分別對不同情況進行初步和詳細的評估。適用于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小型開發項目或項目僅僅進行初步評價就能夠得到良好的結論,應為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大型項目提供進一步的細節。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申請過程中,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不能完全實現,因為有些策略不適合披露或缺乏有效的具體方法。要充分重視公眾參與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推進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論證和優化建設項目的選址和布局,不僅要減少建設項目的影響,為社會建設項目,也為居民,公眾和社會組織。提供補償以彌補影響。增加公眾對環境影響評估的參與可以補充環境監測評估和難以找到的環境影響評估的數學模型預測。同時,它可以為判斷建設項目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的社會成本提供重要依據。
為了使中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順利進行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建議改進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采用兩級評價體系,即完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即是,授權的中央環境影響評估機構和授權的省級環境影響評估機構。兩項環境影響評估的批準結論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立法還應加強審批部門的法律約束,確保實現環境影響評價的立法目標;二是建立專門的環境審批權限,加強審批機關與審批機關的重疊。明確具體的組織結構,建立專門的審批權限。明確區分二者,防止機構重疊帶來權力,注意專家和輿論的比例;三是完善環境影響評價監測機制和法律責任制度,由于環境影響評價是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決策者提供了依據,是確保建設項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規定了規劃組織,建設單位以及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非法行為者和人員的法律責任。第四是引入替代品的機制。科學決策遵循選擇最佳解決方案的原則,即權衡幾種決策方案的優缺點,最后確定最佳解決方案。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的時候,評估的目的并不是找到一個完美的不會影響環境的項目,而是盡量采取措施來找到方案實施過程中更加合適的解決方案,進而確保任何社會經濟環境下,出現這樣的環境問題都能夠妥善的解決。所以就需要進一步深化評價制度的內涵,國家有關部門也應當盡量完善有關規范和相關法律規定,確保評價制度能夠足夠詳盡,并應當有替代方案。
環境影響評價過程是當下中國經濟想要發展就必須要做好的一項工作,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要進一步深入實施的保障所在,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而要做好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做好項目的目的評價,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以確保評價能夠科學性的進行,最終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改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文章建立了綜合性的影響評估系統以確保評估結果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