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勇
(福州城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所,福建 福州 350001)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小城市在新區建設和舊區改造的過程中一味追求現代元素,往往喪失了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如何保留城市原有的地方風貌,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城市風貌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形象,以風貌鑒賞城市,會留給品讀者深刻印象。城市風貌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特有景觀和面貌、風采和神態,表現了城市的氣質和性格,體現出市民的文明、禮貌和昂揚的進取精神,同時還顯示出城市的經濟實力、商業的繁榮、文化和科技事業的發達[1]。彭遠翔先生認為“城市風貌即城市的風格和面貌,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2]。
1.2.1自然因素影響下的城市風貌載體
地形地貌是影響城市形態和布局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城市的自然基礎。地形坡度的大小會影響城市用地的布局、建筑的布置、道路的線形和走向。受山體、水系等自然廊道分隔的城市,各組團多為相對集中且分散的布局模式,組團間通過廊道分隔和聯系。可以體現城市特征的自然廊道,是城市風貌的一個載體。
1.2.2人文因素影響下的傳統風貌載體
城市的傳統風貌是經過人類與自然長期的共同作用才逐漸形成的。適應地形而產生的街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核,是空間拓展的核心,也是主導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方向的物質基礎。街巷空間從而也承擔了復合功能,既是交通空間,又是商業活動、社會生活、鄰里交往、景觀組織等多種功能的復合空間,藉此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創造宜人的生活環境[3]。街巷既是連接不同功能區域的通道,又是城市風貌的重要載體。
傳統文化是城市的底蘊、是城市文化發展的根源。傳統文化是城市的人文特征,在城鎮化過程中,保護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特征。提升城市風貌,營造城市特色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
城市風貌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在完整的城市風貌體系中,城市風貌區能夠體現城市的地方特色,能夠展現城市的特有的氣質。街區是城市的基本骨架,亦是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打造有效的風貌街區,提升其品質,城市風貌的可識別性就越來越高,城市風貌的個性特征就越來越明顯。
建筑和公共空間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城市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建筑風格和色彩,建造既有時代氣息,又兼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和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
《周寧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13—2030)》確定了周寧縣中心城區的“一線、三組團”的布局結構。從風貌結構角度看, 以東洋溪為生態走廊,以“迎賓大道—獅浦大道” 城市發展軸為“一線”,主導著城區的空間拓展和形象判斷;整個中心城區范圍內除了西部浦源旅游組團外,中部獅城綜合組團和東部七步產業組團的城市風貌較差,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內涵和風貌要素。
1)城市人文屬性缺乏,特色資源挖掘利用不足。
周寧浦源的鯉魚溪歷史悠久,它是中華鯉魚文化最完美的傳承與延續。以“魚葬、魚冢、魚祭文”為核心的護魚習俗于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周寧浦源鯉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人魚和諧相處。鯉魚文化是周寧縣獨特的人文屬性,其并未在鯉魚溪景區之外的城市建設中得到挖掘和體現。
2)山水資源利用有限,生態保護不利。
周寧擁有良好的山水條件,老城區四面環山,又有東洋溪穿城而過,但山、水自然條件與城市結合不夠,部分近山的居住項目體量過高過大,缺少對整體山水格局的尊重和保護,寧武高速沿線和城中部分山體存在較嚴重的破壞,擋墻未做生態修復,有一定安全隱患。東洋溪沿線污水管網設施滯后,沿線村莊垃圾收集系統不足,導致水質受到污染,沿溪垃圾較多,影響親水環境。
3)城市風貌較差、環境雜亂、缺乏特色。
周寧縣城總體環境品質有待提升,尤其是老城區目前仍有較多城中村、自建房等,外立面較為雜亂,街道和東洋溪沿線濱水綠化和景觀設施較為單調、陳舊,缺乏文化內涵,品質較低,部分有特色的傳統建筑未能得到較好的保護利用,城市風貌較差。
3.3.1完善城市風貌結構
規劃提出周寧縣中心城區“一溪(東洋溪)、一路(城市發展之路)、四街區”的整體風貌結構,“一溪”即東洋溪,東洋溪是周寧的水脈,是周寧城市風貌的自然特征;“一路”即以“迎賓大道—獅浦大道”城市發展之路的風貌帶;“四街區”即周寧縣開敞空間,由門戶周寧、記憶周寧(即綜合景觀風貌區,其包括商業步行街、傳統手工藝園、特色小吃街、山體公園、濱水公園等風貌街區)、活力周寧(即山水人居環境風貌區,其包括山水情境體驗、文化場館、星級酒店公寓、康樂療養中心、養老社區等風貌街區)和原鄉周寧(即鯉魚溪景觀風貌區,其包括鯉魚溪風景區、農業觀光體驗園、生態休閑度假區、鯉魚文化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風貌街區)。
門戶周寧風貌街區:即城市入口景觀風貌街區,其包括城市入口、休閑山莊、七部服務站、茶博園、山谷風光等節點。
記憶周寧風貌街區:即綜合景觀風貌區,其包括商業步行街、傳統手工藝園、特色小吃街、山體公園、濱水公園等節點)。
活力周寧風貌街區:即山水情境體驗風貌區,其包括山水生態公園、文化場館、星級酒店公寓、康樂療養中心、養老社區等節點。
原鄉周寧風貌街區:即鯉魚文化印象風貌區,其包括鯉魚溪風景區、農業觀光體驗園、生態休閑度假區、鯉魚文化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節點。
3.3.2構建城市風貌載體
規劃提取了周寧的特色資源,借助“山水情境體驗、鯉魚文化印象、綠色標識系統”等風貌街區的建設,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風貌體系,以期提升城市的總體風貌。
1)山水情境體驗。
周寧縣地處福建的東北部,境內平均海拔在800 m以上,縣城位于獅城鎮,其海拔為880 m;境內水系發達,坡降陡峻,河流天然落差大,水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是周寧的地理環境特色,從現有的開放空間看,周寧縣城的公園大多是依山傍水修建,但是公園的服務范圍并未覆蓋周寧的縣城。規劃通過養老社區、星級酒店公寓、康樂療養中心、山水生態公園、文化場館等節點的建設,打造山水情境體驗風貌街區,同時,對濱水的建筑界面進行整治,統一建筑立面肌理,規范各類戶外廣告、空調機外罩、遮陽(雨)蓬、門窗的設置,加裝建筑立面裝飾燈或輪廓燈等措施,努力創建一條充滿活力的城市親水休閑帶,以水為軸,提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在城市街區中的比例,使人們在生產生活中能夠仔細品味周寧的自然山水特色。
2)鯉魚文化印象。
鯉魚文化是周寧的文化底蘊,如何保護鯉魚文化,如何將鯉魚文化融入城市風貌和城市建設中是本次風貌提升工程的一個重點。規劃結合鯉魚溪核心區,利用鯉魚溪人魚和諧共生的傳統文化,以及宗祠祭祀文化、民間武術、踩高蹺、舞龍、板燈龍等民間習俗,體現周寧特有的文化氛圍,通過保護孝子坊、古宗祠、古亭、古橋、古魚冢、古建筑群等古跡,并在原有肌理的引導下對街區內的建筑進行整治;同時,建設鯉魚文化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設施,并結合周邊的農業觀光體驗園、亞高原體育休閑公園、生態休閑度假區等景點,形成鯉魚文化印象風貌街區,打造周寧縣的“鯉魚印象”。鯉魚文化印象風貌街區的建設,能夠提升周寧的文化內涵,使鯉魚溪人魚共生的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
3)綠色標識體系。
通過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區域種植不同的植被,形成城市的綠色標識體系。本工程結合各個風貌街區的功能定位和個性特征,針對不同街區,進行不同綠化的造景手法,打造周寧的綠色標識體系。例如在城市入口景觀設計時要注意動態與靜態的觀賞相結合;在風貌街區和商業密集區、人流量大的區域種植常綠、花期和色彩相近的樹種和花卉;在生活片區,種植無飛絮、能遮陰且色彩豐富的樹種和花卉。本工程除了考慮綠化的平面空間布局外, 還利用東洋溪的兩岸從溪邊至一重山體地勢高程逐漸增加的特點,打造階梯狀的綠化景觀系統。
城市風貌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能反映出城市特有景觀面貌和地域文化,其重要性開始受到各方面的關注。本文以周寧縣城市風貌提升工程為例,通過發掘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構建軸線、廊道、街區等風貌載體,把城市風貌歸結到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載體上,打造充滿文化內涵的城市空間,從而引導整個城市風貌體系的建設和提升,以期為類似城市的風貌規劃和風貌提升工程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朱 寧,肖正華.袁松亭:城市風貌賦予城市新活力[N].中國建設報,2014-06-14.
[2] 彭遠翔.山地風貌及其保護規劃[A].山地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1997.
[3] 李和平,嚴愛瓊.論山地傳統聚居環境的特色與保護——以重慶磁器口傳統街區為例[J].城市規劃,2002,24(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