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玥 霞
(晉城市澤州縣村鎮規劃設計室,山西 晉城 048000)
以生態為理念進行規劃設計,主要是以景觀建筑設計為主題,通過生態學的觀點進行各種規劃、景觀的布局和設計。以生態為理念進行規劃設計,不僅能做到節能、節水、低污染,還能做到改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規劃設計成為目前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方向和潮流。
生態住宅又被稱為健康住宅,這種住宅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住宅可利用自身的周邊環境和自然資源確保周圍的生態達到良性循環,為居住者起到身心健康,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在進行生態住宅設計時,不僅要求小區內具有較大的綠化面積,同時還應具備以下特點:
1)在規劃設計初,設計人員應以改善小區的生態環境和提高小區居住者的生活質量為目標;
2)在總體規劃時,設計人員應以每戶居住者均能享受到陽光為基本思路;
3)在進行景觀規劃時,設計人員應在確保綠化率的前提下,將植物景觀錯落有致的布置,并注重植物景觀的層次性;
4)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設計人員應將建筑風格與景觀互相搭配、融合,注重文化景觀的品味。
在進行生態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時,應以可持續發展、尊重本地文化、以植物造景為主、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統等特點為設計原則:
1)對生態住宅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降低小區對環境的污染,體現出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在進行選址時,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避免自然水系、濕地等優良植被和生物受到小區的影響。
2)對生態住宅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應根據當地特色、地域文化和當地的建筑文化進行規劃設計。
3)對生態住宅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應以植物造景為主,且應以當地植物品種為主,除此之外應注重生物的多樣性和景觀的多樣性,將當地的植物文化進行傳承,營造健康的人文環境。
4)對生態住宅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小區內的污水排放和水循環系統的設計。對污水進行處理后部分回收利用,將污染率降為最低,規劃設計出環保型、人性化的小區。
某小區,位于城市郊區,建設用地面積約為97 242 m2,該建設用地為不規則四邊形,呈東北—西南走向。建設用地北側為城市主干道路,南側為商業區,西側為文化保護區,東側為醫療文化區域和河流。建設用地內場地平緩,生態環境良好,建設方擬將建設用地規劃設計為生態型高檔住宅小區,小區內配備商業娛樂區和幼兒園等相關功能。
1)生態性理念。隨著生態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舒適型轉變為生態綜合型的理念,對該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以生態和對自然環境的尊重為前提進行設計。根據建設用地地形的調研和分析,得到進行施工時無需對場地進行大面積的平整和開挖,僅需對局部地形進行整改,將東側河水引入本小區,通過合理的規劃將河水引入小區并引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作為本小區的主要景觀之一。規劃設計時,降低小區的容積率,空置出大面積的土地作為小區的娛樂和休憩場所,突出本小區的田園風光景觀。對建筑進行規劃設計時,將多數建筑走向布置為坐南朝北,提高建筑的采光率和采光面積等,提高居住的舒適性。
2)整體性理念。在對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考慮小區的功能性之外,還需注重小區的整體性。規劃設計時初步將小區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北側的高層建筑群、中部的娛樂休憩場所和南側的建筑群。建筑群和娛樂休憩場所通過小區內環形公園式道路和內部網格狀道路互相連接,放射狀的小區內部道路將各建筑與各功能場所互相連接成為有機的整體。
3.3.1總平面布置規劃設計
在對該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主要將小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西北部的高層住宅、中部景觀和休憩公園、東南部中高層住宅。其中西北部的高層住宅群是沿小區內的環形道路分布,住宅與休憩公園內外呼應,且小區內的公園方便住宅內人們的生活。小區西側為旅游線路,道路通行車輛較多,因此在小區西側圍墻處布置高大杉木,以達到隔聲的效果。將河水引入小區公園內,再流至原河流中。小區內部河流中部設置中央噴泉,增加小區內的景觀,提高小區內住戶的舒適性。小區東南部的住宅區為本小區內最大的住宅群,該住宅群的住宅多數以13層的小高層建筑為主,住宅樓按照行列式進行布置,南北側住宅樓間距較大,可滿足1層~13層住戶的自然采光要求和日照要求。東南部住宅樓各單元主要以一梯兩戶為主,個別為一梯四戶型。東南部的住宅區中還設置有幼兒園、休閑會所、運動場,提高小區的功能化和人性化,提高小區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小區的停車場主要為地下停車場,其次為小區內道路上的地面停車場,以增加小區內的車位數量,提高小區的服務性。
3.3.2住宅的布局
小區內的住宅除上述大方向的布局外,還以小區內的道路為分界線將小區劃分為若干小組。住宅樓的布局主要是以平行布置,同時還運用了圍合和其他組合的方式進行布置,有效的避免了小區內住宅的平行分布而對住戶產生視覺疲勞,為住戶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應。
3.3.3公共建筑的布局
小區內的住宅按組劃分完后,還布置相應的公共建筑,這些公共建筑主要為相應的公共設施,如幼兒園、療養室、活動室、醫療室及其他公共設施,這些公共設施分布于小區的中部,各住宅樓上的住戶去公共設施時路途均相對較短,達到便捷的作用。公共設施均為低層建筑,以2層~3層為主,公共建筑的建筑風格基本一致,建筑外觀色系以暖色為主,以簡單、大方、舒適的標準服務于小區內的每個家庭。
3.3.4小區內的交通設計
小區內的道路主要以方網格狀和放射狀為主,貫穿小區內的道路是方網格狀道路,放射狀道路主要起到聯系各方網格道路的作用,放射狀道路的放射源頭為環繞型小游園。方網格狀道路為小區內的主干道,放射狀道路為小區內的次級道路。方網格狀道路寬度約為13 m,為人、車混合型道路,放射狀道路為人行道,確保小區內的交通安全和便利交通、便利停車。
3.3.5景觀設計
在設計本小區的景觀時,以自然景觀、生態為原則,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規劃設計。設計景觀時,充分利用現有自然景觀,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要求。同時配備相應的人文景觀、植被景觀以滿足住戶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還需避免因景觀的單調性而引起住戶的視覺疲勞。規劃時通過引流外部河流,從而達到小區內小橋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觀,在河流中部設置中央噴泉,從而提高小區的檔次和舒適性。沿小區河流兩側布置兩條景觀帶和人行道路,便于小區內住戶沿河欣賞景觀、散步、跑步等,同時還可改善小區內的生態環境。
在小區中部布置小游園,小游園與噴泉景觀相距較近,小游園外部布置綠地,內部布置游樂設施,多種景觀遙相呼應,為住戶提供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體現出小區內住戶的生活品質,從而間接做出房地產商的品牌效應。小區內的公共建筑與景觀融為一體,既能滿足小區的功能需求,又同時體現了小區內各個區域的合理劃分和相關聯系,功能與景觀的區別與作用表現的更為鮮明。
在對本小區進行規劃時,設計人員考慮的是將小區內能規劃為綠色景觀的部位規劃的更多、更廣,避免出現空地或裸露土地,為小區內的住戶提供更為廣泛、更為全面的植被景觀,使小區內的景觀共享率達到100%。
以生態理念為背景對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主要是將自然景觀的效果放大,提高景觀的生態性,同時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協調,避免出現喧賓奪主的景觀。通過小區的地形、地貌特點進行規劃設計,為小區內的住戶提供高質量、舒適、景色宜人的景觀,避免出現視覺疲勞和乏味的景觀。本文即通過某小區在生態理念下進行規劃設計進行分析,從而得到相應的規劃體會和思路,為以后相應的小區規劃設計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武翠峰.談城市住宅小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7,43(4):27-28.
[2] 牛完屯.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山西建筑,2016,42(1):29-30.
[3] 張鑫灝.談呂梁方山大武鎮安置小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4,40(30):20-22.
[4] 張彩珍.談現代住宅小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4,40(12):17,45.
[5] 楊雪榮.陽泉市龍庭水苑居住小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4,40(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