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實 林曉東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綠色建筑”的興起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起源更可追溯到70年代,由于當時的能源危機,一部分建筑家開始對當時玻璃加鋼筋的建筑結構表示懷疑,因為這樣結構的建筑將需要配備相當龐大的冷卻和加熱系統。因此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為了能夠逐漸減少現代建筑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相繼提出了加入環保理念的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也可以說是可持續建筑或者說是生態建筑,它的初衷是為了身處其中的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工作空間和活動場所,并且使得建筑在整個的使用壽命內都能實現高效率地資源利用,使建筑物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目前中國大約有440 m2的既有建筑,預計到2020年前后,還會增加建筑面積約300億m2,加上在使用階段的建筑產品(包括房屋使用維護所需耗能、耗電的生產排放的CO2)排放的CO2,可以說建筑相關產業是我國最主要排放CO2的產業之一。因此,綠色建筑的建造,是為了落實節能減排的最終目的,也是能夠有效對來自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目前針對我國的各類“碳勒索”、落實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更是推動國民經濟向健康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
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的建設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由于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推動過程中應對“建筑質量”“環境負荷”和“成本投入”進行綜合的平衡,避免使用原先只靠技術和投資的發展思路,避免簡單地模仿發達國家的模式,鼓勵采用長遠的適合國情的技術,結合氣候特征來發展本土化的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的概念傳入我國只有10年多時間,基礎研究起步比較晚、社會的總體建筑質量并不高、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也較大、管理制度體系也不完善、民眾對于綠色環保的認知落后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仍然有許多不足的方面需要做更多工作去補足。
綠色建筑的綜合性和整體性都較強,項目從立項開始,到整個項目的統一規劃、再到對項目的設計、一直到最后的施工和使用都必須貫徹綠色建筑的概念。發達國家對于項目的建設與管理與國內大不相同,國外的建筑事務所多為綜合性的事務所,通常由該項目的建筑師尋找符合要求的結構設計事務所和機電設計事務所,在方案階段就對項目進行整體設計,并且參與設計的建筑師將會從方案設計階段一直參與到施工階段,從而形成整個項目從前期策劃到后期施工建設的一體化。同時,建筑師和設計單位作為主導單位,責任重大。由于國外結構、暖通、采光、材料、照明等專業都是事務所性質的服務機構,在方案前期所有相關的工種都會參與,在方案后期所有設計都會有很好的配套,各工種整體化施工,不會像國內后期再進行設計施工。
國內原先的設計模式,是學習自蘇聯,與國內不同,各工種都分布在設計院里,職責分擔明確,均是配合建筑設計的方案部門進行配套設計,而且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由甲方自己尋找,相互獨立,各自分工,各負其責,部分設計到后期施工單位還需要跟設計單位進行溝通和調整,前期缺乏整體的規劃和溝通,導致施工階段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明顯。要實現綠色建筑的理念,就需要各工種包括施工部門共同參與,形成整體設計,系統施工,使整個項目對環境形成最小的影響。
國內很多新的環保技術還在試用階段,包括節能材料和施工技術等在使用中均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一些開發商首次嘗試應用新風系統,因缺乏實踐經驗,出現許多問題,這反映了新的技術和設備尚有待檢驗,還需要進一步改進。還有一些使用了新型節能墻面材料的,出現開裂、滲漏等現象。如果經常出現各種問題,那肯定會影響開發商使用新技術、新材料的積極性,從而影響綠色建筑的發展。要建出完全符合綠色概念的建筑,我們還有許多技術沒有完全掌握,如專業化的建筑模擬、系統化的節能設計和專業化的建筑調試。綠色建筑需要專業化的建筑模擬團隊對前期引入的相關綠色節能的新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先期的預測和評價。同時,設計階段就需要進行系統化的節能設計,建筑的節能和綠色設計是一項整體性的工程,影響建筑的能源性能。因此,在設計建筑物能耗系統時,就需要全面地對節能方案進行考慮,單獨的綠色技術應用,效果單一,達不到期望的效果。在進行了系統化地節能設計和建造以后,我們還需要引進專業化地建筑調試,通過對建筑進行專門化地調試監控,實現以最低的運行成本和維護成本來提供最優化的能源效率、空氣品質和舒適的住戶體驗。
要真正在國內建造出綠色的、節能的建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就前期對項目的規劃來說,目前的設計單位就缺少相應的專業知識,以及設計時間的短促,很少能全面地考慮住宅的節能。相當一部分節能設計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規定。節能材料方面,由于設備落后,導致國內的節能建材不僅品種少而且價格較高,質量也不能完全達到要求,使得使用節能建材的施工單位也比較少。施工階段也面臨缺少成熟的技術人員的問題,大多施工企業的施工人員缺少專業的知識;使用進口的節能材料時,目前施工單位的工人大部分都缺少相應的施工技術,導致項目建成以后很少能達到預期的節能效果。
綠色建筑雖然已經開始關注人類健康,但是綠色建筑關注的側重點仍然在能源與環境,由于人類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的認知能力和需求的提高,健康建筑的覆蓋的范圍已經擴大到了建筑技術環境和醫學,健康建筑的評價標準牽涉到許多專業的共同融合。為了研究制定更全面的健康建筑標準,并且將“大健康”的目標切實地落實到政策中去,逐步發展普及健康建筑,國家也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保證健康城市乃至健康中國的順利實現。健康建筑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是建筑標準更加人性化的體現。
我國早已制定了關于環境污染、飲用水標準、和室內空氣質量等一系列標準,如噪聲、照明、供熱、采光等規范,這些標準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但是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只加入了關于視野、光環境、風環境、室外噪聲、室內空氣品質這一類的建筑標準,主要的關注點還是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涉及健康本身的內容并不多。而美國全新的WELL標準就全面的包括了精神、營養、建身等方面的要求。我國也制定了類似的健康標準,但都比較分散、獨立,沒有能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對建筑的健康進行一個綜合性的描述,需要我國的實際情況,重新編制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建筑標準。
社會的高速發展,造成了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越發嚴重,建筑的節能減排設計也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過去的20年里,作為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綠色建筑受到了重視,并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各個國家也相繼制定了適合自己國情的綠色建筑標準,如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德國的DGNB、美國的LEED、英國的BREEAM等。綠色建筑的蓬勃發展,使得整個建筑行業在高能效和低排放方面的發展很有成效。人們在建筑室內度過的時間超過90%,促使社會對建筑的關注不再僅僅是建筑的節能和環保,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建筑的舒適度和健康度。
健康跟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科學地建造房屋,從廣泛的影響健康的因素入手,如潔凈的空氣、水的衛生、營養的全面、光線的充足、適度地鍛煉、舒適性的感受和個體思想意識的關注幾個部分把健康融入建筑,還要考慮身體殘疾的人士和身體狀況比較特殊的人士的需求,真正從身體到心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大幅提高居住者的健康狀況,補足目前綠色建筑沒有能做好的方面。
從綠色建筑的標準可以看出,綠色建筑關注點仍停留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重點放在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關注的是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它的出發點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但是綠色建筑普及的這些年,特別是給這些“綠色建筑”的使用者一種建筑與自己無關的感覺,因為這些“綠色建筑”只做到了節約資源和能源,并沒有把使用者作為主體,而建筑的宗旨是提供人使用的空間,因此需要“以人為本”,人需要的是舒適的環境,健康的空氣,衛生的水,所以健康的綠色建筑將會把關注點側重在人的健康,健康的綠色建筑將會是未來社會需要的建筑的發展新方向。
2014年美國Delos公司發布了真正以人為本的綠色建筑標準——WELL建筑標準。2015年WELL標準也被綠色建筑認證協會和國際WELL建筑研究所引入中國。WELL健康建筑標準參考了醫學里的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表皮系統、肌肉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骨骼系統、泌尿系統這11個人體系統的健康制定得分點,保障了入住人員的健康環境和入住的舒適度,通過測量和監測水、空氣、光、營養、健身、舒適和情緒這七大方面的建筑環境指標,來指導建筑的設計和運營,從而營造出一個舒適而且健康的建筑內部環境。IWBI對WELL認證試點員工進行了調查,100%的員工對他們新的工作方式產生了興趣,94%的員工認為新的環境對他們的業績有積極影響,93%的員工認為他們更易于與他人合作,92%的員工認為新的環境對他們的健康有積極影響,83%的員工認為他們工作更有效率(數據來源:CBRE加州洛杉磯全球總部工作場所360研究,2014)。通過以上數據,我們能夠看出WELL認證對身處建筑中的雇員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均有明顯的改善。
即將制定的《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將會把醫學、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等涉及到的各個學科都統一考慮在內,并且在WELL標準上借鑒其在空氣、水、營養、光線、健身、舒適、精神等方面的標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全新的健康建筑標準。
在建筑從綠色變得健康的同時,建筑也將變得更加地智能,建筑將會運用現代科技,監測房屋的空氣信息、水信息、光線信息等各種與住戶息息相關的信息,這些將會被收集并儲存起來,形成關于健康建筑的大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也將能及時掌握已有建筑在使用過程中的利弊,從而為以后的建筑設計和施工提供進一步地指導,智能化地健康建筑也將越來越適合并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并提供越來越健康的室內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牛 犇.綠色建筑開發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2] 徐莉燕.綠色建筑評價方法及模型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3] 張建國,谷立靜.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挑戰及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2,34(12):19-24.
[4] 施建剛,張 浩.中外綠色建筑標準比較研究[J].城市問題,2014(9):2-8.
[5] 趙建平,閆國軍,高雅春,等.健康建筑評價標準解讀——舒適[J].建筑科技,2017(4):22-24.
[6] 劉連勛,孟憲照.低能耗健康建筑與可持續發展[J].建筑工人,2008(11):40-41.
[7] 葉 海,羅 淼,徐 婧.健康建筑及其評價標準[J].建筑科學,2017(2):34-37.
[8] 何愉舟,韓傳峰.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務管理系統構建[J].建筑經濟,2015,3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