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茂, 黃紫薇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互聯網+”在傳統行業中掀起了一片浪潮。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傳統行業漸漸產生了新的變化。農業作為傳統的行業之一,被互聯網改造的潛力巨大。“互聯網+”農業從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農業信息服務等各個方面對傳統農業進行優化,成為農業未來發展的新出路。廣西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省份,農業在廣西產業結構中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廣西還不是農業強省,要把廣西農業做大做強,必須依托互聯網高科技的應用。為合理利用互聯網,發揮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有必要研究“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對“互聯網+”農業發展方面的探索是近年來諸多學者研究的熱點。王永德等通過對互聯網在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權重分析,得出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知識提升、減少流通成本,這幾個方面對農村及農戶的影響最大[1]。夏青指出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很有希望借助互聯網提高生產經營效率[2]。袁曉慶指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互聯網+”農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3]。萬寶瑞指出“互聯網+”農業大有可為,能夠有效解決農產品流通、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信息難獲得等問題[4]。王小兵指出“互聯網+”農業就是農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主要表現在生產方面、農業流通方面、“互聯網+農業大數據”及“互聯網+農業信息服務”[5]。李國英認為“互聯網+”在農業信息化、農產品電商、農業互聯網金融方面有很好的發展前景[6]。黃艷紅等認為互聯網可以提高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提高了農民的就業率和收入水平、開放了農民思想[7]。王丹從農業生產、經營、流通、服務4個方面,分析“互聯網+”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認為“互聯網+”在這幾個方面對農業產生了正面的影響[8]。侯昭宇認為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農資和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已取得很大的進展,“互聯網+”農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打破信息不對稱、農技推廣、農村金融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9]。
梳理以上文獻發現,目前多數為對“互聯網+”對農業影響因素的簡單描述,并沒有深入研究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路徑以及各路徑之間的相互關系。基于此,本研究以廣西為例,利用DEMATEL與ISM集成法對“互聯網+”對農業發展的路徑問題進行研究,剖析各路徑的結構層次與各路徑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探討“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過程,為發展“互聯網+”農業提供理論支撐。
DEMATEL和ISM都是通過表格和圖形對兩兩路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DEMATEL法是在確定各影響路徑之間的直接影響關系的基礎上,來計算相互之間的影響和被影響程度,得出各路徑的中心度和原因度,進而確定原因路徑和結果路徑[10]。ISM法是將所有路徑分成若干層次,建立影響路徑的解釋結構模型。基于兩者各自的優勢,將DEMATEL和ISM方法集成不僅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影響路徑的層次結構,而且能識別關鍵影響路徑及其影響程度(圖1)。
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從農業信息化、農民個人綜合素質、農村電子商務、農業生產、農村金融等方面提取5類16個影響路徑,構成“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發展影響路徑體系(圖2)。


2.2.1 確定直接影響矩陣 采用德爾菲法和Likert的五點計分法,根據要素之間的影響強度,將其賦值4、3、2、1、0,分別代表非常強、強、一般、弱和無,進而求出直接影響矩陣,X=(xij)16×16,i=j時取xij=0[11]。直接影響矩陣如表1所示。
2.2.3 計算路徑綜合 評價值影響度fi由綜合影響矩陣T的各行加總得出,被影響度ei由綜合影響矩陣T的各列加總得出,中心度mi=fi+ei,原因度ni=fi-ei。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2.2.4 確定可達矩陣 可達性矩陣的可達集和先行集的定義:若系統S={ei│i=1,2…n}的可達矩陣為M=(mij)n×n,則?ei∈S的可達集為R(ei)={ej│ej∈s,mij=1},ei的先行集為A(ei)={ej│ej∈s,mji=1}將綜合影響矩陣中的非0要素改為“1”,即可得影響路徑的H=(hij)16×16,加上單位矩陣I,得到影響路徑的可達矩陣K=(kij)16×16,具體如表4所示。

表1 直接影響矩陣

表2 綜合影響矩陣T

表3 影響路徑綜合評價

表4 可達矩陣
2.2.5 層級劃分 層級劃分最上級要素的定義:系統S={ei│i=1,2…n}的第一層要素為
T={ei│ei∈S且R(ei)∩A(ei)=R(ei)}。
求出第一層要素后,把它們暫時去掉,然后用相同方法求下一層要素。系統S中一個區域P的級別劃分可用下式表示:
①Lj={ei∈P-L0-L1-…-Lj-1│Rj-1(ei)∩RAj-1ei=Rj-1(ei)},這里,L0≠?,Lj表示第j級,j≥1;Rj-1(ei)={ei∈P-L0-L1-…-Lj-1│Mij=1};
Aj-1(ei)={ei∈P-L0-L1-…-Lj-1│Mji=1}。
②{P-L0-L1-…-Lj}=?時,級別劃分完畢。
根據以上的求解步驟對可達矩陣進行區域劃分和級位劃分,最終可將影響路徑分為4個層級,最上級因素L1={S4,S5,S8},二級因素為L2={S3,S7,S10,S11,S15};三級因素L3={S9,S12,S14};四級因素L4={S1,S2,S6,S13,S16}(表5)。
2.2.6 繪制影響路徑遞階結構模型 依據以上級別劃分的結果,可得到“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發展影響路徑的結構模型,以S17為廣西農業經濟發展,可建立關于“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發展影響路徑的解析結構模型(圖3)。
從表3可知,S1(農業數據信息中心)、S2(農業應用管理平臺)、S3(農業電子政務綜合服務)、S6(知識提升)、S13(農技普及教育)、S16(控制融資成本)、S9(市場供需了解)重要度最高,說明其是“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發展影響最重要的路徑。從圖3可看出,這幾條路徑大多處在第四層,與其他路徑緊密聯系。S4(生活方式)、S5(思想觀念)、S8(農產品知名度)、S10(農產品有效流通)重要度最低,說明其影響程度最小。在圖3的解釋結構模型中可以看出這幾條路徑大多處在第一層,與其他路徑連接最少。

表5 層級劃分

對原因路徑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是:S6(知識提升)、S1(農業數據信息中心)、S9(市場供需了解)、S16(控制融資成本)、S3(農業電子政務綜合服務)、S7(縮小“數字鴻溝”)、S11(農產品質量安全)。在圖3所示的解釋結構模型中,S6(知識提升)處于L4層,是“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發展根源性影響路徑。該路徑影響S1(農業數據信息中心)、S2(農業應用管理平臺)、S4(生活方式)、S5(思想觀念)、S6(知識提升)、S7(縮小“數字鴻溝”)、S11(農產品質量安全)、S12(標準化種植監控)、S13(農技普及教育)。可見,知識提升顯著影響廣西農業經濟發展。S11(農產品質量安全)在解釋結構模型中處于L2層,該路徑影響S4(生活方式)、S5(思想觀念),說明相比于其他影響路徑,該路徑對其他路徑的影響較小。
對結果路徑按其絕對值大小進行排序,依次是:S4(生活方式)、S5(思想觀念)、S10(農產品有效流通)、S12(標準化種植監控)、S15(拓寬融資渠道)。S4(生活方式)、S5(思想觀念)是表層影響路徑,處于解釋結構模型L1層,同時受S1(農業數據信息中心)、S2(農業應用管理平臺)、S3(農業電子政務綜合服務)、S6(知識提升)、S11(農產品質量安全)、S12(標準化種植監控)、S15(拓寬融資渠道)、S16(控制融資成本)所影響。S10(農產品有效流通)是中層影響路徑,受S9(市場供需了解)、S1(農業數據信息中心)、S2(農業應用管理平臺)所影響。S15(拓寬融資渠道)是中層影響路徑,受S14(管控融資風險)、S2(農業應用管理平臺)、S16(控制融資成本)所影響。S12(標準化種植監控)是深層影響路徑,受S1(農業數據信息中心)、S2(農業應用管理平臺)、S6(知識提升)、S13(農技普及教育)所影響。
“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網絡經濟背景下,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利用DEMATEL與ISM集成法對各關鍵影響路徑進行研究,
將各路徑置于動態循環系統中,準確地反映了各指標間的相互影響和反饋關系,并將影響路徑分為原因路徑和結果路徑,通過對原因路徑的改善,可以使結果路徑得到發展,進而使整體的影響路徑得到改善,增強了“互聯網+”農業作用于農村經濟的效率,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廣西應該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產品電商人才培養、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制定專門的激勵政策,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發揮互聯網對廣西農業經濟發展的真正作用,促進廣西農業經濟增長。
[1]王永德,劉雅棟. 互聯網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的路徑評價研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3):94-95.
[2]夏 青. 用互聯網思維做農業[J]. 農經,2014(8):26-31.
[3]袁曉慶. “互聯網+”農業:助推農業走進4.0時代[J]. 互聯網經濟,2015(9):66-73.
[4]萬寶瑞. 我國農村又將面臨一次重大變革——“互聯網+三農”調研與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2015(8):4-7.
[5]曾詩淇. “互聯網+農業”帶來發展新機遇[J]. 農村工作通訊,2015(15):17-19.
[6]李國英.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 農村經濟,2015(9):29-33.
[7]黃艷紅,陳夢倩. 淺析我國“互聯網+農業”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J]. 商,2015(38):271-271.
[8]王 丹. 淺析“互聯網+”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J]. 管理觀察,2015(36):52-53.
[9]侯昭宇. “互聯網+農業”對現代農業的影響[J]. 中國果菜,2016,36(2):71-73.
[10]申 霞,夏 越,楊校毅,等. 集成DEMATEL/ISM的煤礦工人違章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5,25(9):145-151.
[11]唐幼暉,李艷紅,高圣國. 系統工程:方法與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12]崔 強,武春友,匡海波. BP-DEMATEL在空港競爭力影響因素識別中的應用[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33(6):1471-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