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梅
(河南省鶴壁市京立醫院,河南 鶴壁 458030)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心臟活動的起源出現障礙,或者傳導出現障礙而導致[1]。臨床上多表現為心臟搏動的頻率或節律出現異常,發病較為突然,嚴重時甚至引起猝死或心衰的發生。心脈痹阻證是心律失常的常見證型,臨床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突出[2]。筆者采用復脈湯對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鶴壁市京立醫院收治的103例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經動態心電圖、心臟電生理等檢查確診,符合《臨床心律失常學》[3]及《中醫診斷學》[4]中對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排除有藥物禁忌證、中途退出患者。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法進行分組,對照組51例,其中男33例,女18例;年齡29~69歲,平均(48.92±4.55)歲;病程28~77 d,平均(52.04±5.03)d。觀察組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齡27~70歲,平均(48.49±4.63)歲;病程29~77 d,平均(52.39±5.09)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方藥組成:當歸9 g,桃仁9 g,柴胡9 g,生地黃12 g,桔梗9 g,赤芍9 g,紅花9 g,川牛膝10 g,炒枳殼6 g,川芎10 g,炙甘草6 g。水煎后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治療8周后對比療效。
2.2 觀察組 應用復脈湯治療,方藥組成:瓜蔞9 g,丹參15 g,薤白10 g,凈山楂12 g,川芎10 g,柴胡9 g,降香10 g,遠志10 g,枳殼6 g,甘松10 g,白術12 g,茯苓15 g。辨證加減:伴神疲乏力者加生曬參9 g,炙黃芪15 g;伴面白肢冷者加桂枝9 g,炙甘草6 g;伴心煩盜汗者加生地黃9 g,麥冬12 g;伴失眠健忘者加炒酸棗仁15 g,熟地黃12 g;伴口干、口苦者酌加黃連片3 g,焦山梔9 g。水煎后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治療8周后對比療效。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及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評價[5]。顯效:治療后患者期前收縮(早搏)減少>80%,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早搏減少40%~80%,有輕微的胸悶癥狀,偶有心悸;無效:治療后患者早搏減少<40%,心悸每周發生3次或以上,嘆息不止。總有效=顯效+有效。②中醫主癥積分: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胸憋悶、心悸怔忡及胸前刺痛固定的癥狀積分,并進行對比。
3.2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38%,高于對照組的74.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992,P=0.0339<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中醫主癥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能降低患者的心胸憋悶、心悸怔忡及胸前刺痛固定等主癥積分,但觀察組降低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患者治療前后中醫主癥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心律失常是一組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可單發,亦可與其他的心血管疾病并發。臨床研究發現,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主要有3種,分別為沖動發生異常、沖動傳導異常以及兩種并存[6]。沖動發生異常多是由于竇房結自律性降低或者升高,不能傳出,不能控制潛在起搏點,或者觸發激動等而引起。沖動傳導異常主要是由于傳導速度減慢或者停止,出現折返等現象。兩種方式共存時導致患者出現反復心律失常等現象的發生,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7]。
心律失常在中醫中歸于“心悸”“怔忡”等范疇,其中心脈痹阻型是心律失常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證型。中醫認為,患者多是由于正氣不足,不能護體,以致邪氣入體,心陽不振,血行無力,氣滯寒凝,致血瘀痰阻,故臨床治療時多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8]。血府逐瘀湯中,桃仁破血,紅花祛瘀,赤芍、川芎活血,牛膝通經,生地黃、當歸益陰,桔梗、枳殼行氣,柴胡疏肝,甘草調和諸藥,共用可行氣活血化瘀,以治胸中血瘀。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不僅是血瘀導致的瘀阻,其中亦有痰濁的因素。該病的病位在心脈,木生火,火生土,心脈的發病與肝、脾均有重要的關系。脾臟不能運化水濕導致痰濁,肝臟氣機調節功能減弱導致血瘀,痰瘀互結,以發心悸。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亦應增加祛痰的藥物[9]。故用復脈湯滋陰溫陽,益氣養血,祛痰化瘀,復脈定悸。復脈湯中瓜蔞潤肺,清痰散結,為治胸痹要藥,與薤白合用,能夠通陽行氣,導滯散結,治胸陽不通之胸痹;丹參活血通經;山楂性溫,化瘀行滯,不傷新血及正氣;降香、川芎活血行氣;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遠志祛痰消癰;枳殼破氣行痰;甘松、白術理氣健脾;茯苓藥性平和,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護肝等功效;生曬參益智安神;炙黃芪益氣補中;桂枝溫經散寒,化氣通脈;生地黃清熱潤燥;麥冬滋陰除煩;炒酸棗仁鎮靜安神,滋肝養心;熟地黃填精補血;伴口干口苦者酌加黃連清熱瀉火,舒肝和胃;焦山梔涼血。諸藥合用,健脾護肝,運化之功正常,痰濁自去,氣機恢復,血行有力,痰瘀俱去,則病自消矣[10]。本研究結果證實,復脈湯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效果優于血府逐瘀湯,與程臻等[11]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復脈湯治療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效果確切,能夠快速而有效地改善臨床癥狀,改善心肌血供,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許亮,肖智.復脈湯治療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2):98-99.
[2]劉波.復脈湯治療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4):80-81.
[3]陳新.臨床心律失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603.
[4]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75.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6]楊新梅.復脈湯治療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2):108-109.
[7]朱風琴.復脈湯治療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的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2):1581-1582.
[8]王世成,樊瑞紅.心律失常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3,30(5):123-124.
[9]余積潔.中醫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5):53-54.
[10]曹愛兵,吳翔鷹.復脈湯加減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11):80-82.
[11]程臻,龔一萍.復脈湯治療心脈痹阻型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5):572-57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