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芳,藍先金
(福建省龍巖人民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主要表現為頸部酸痛,或伴手臂麻痛,或伴頭暈,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醫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多樣,如針灸、推拿、小針刀、火針、腹針、腕踝針等,均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1]。筆者運用腕踝針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就診于福建省龍巖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或住院部且診斷為頸椎病的90例患者(包括32例頸型頸椎病,3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15例椎動脈型頸椎病,5例脊髓型頸椎病),其中男39例,女51例,年齡20~60歲。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治療過程中觀察組脫落1例(對熏蒸藥物過敏),對照組脫落2例(不耐受針刺疼痛)。觀察組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齡(46.60±0.17)歲;病程最短5 d,最長36個月,平均(14.62±0.50)個月。對照組43例,男19例,女24例;平均年齡(46.41±0.19)歲;病程最短3 d,最長32個月,平均(14.78±0.15)個月。兩組患者性別采用χ2檢驗、年齡采用非參數檢驗、病程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③近1個月內未服用與治療本病有關的其他中藥、中成藥或西藥;④依從性好,愿意配合研究且能夠提供完整資料者。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伴隨有嚴重的基礎疾病,如心、肝、腎功能不全或造血系統疾病,或伴有精神疾病者;③妊娠期或準備妊娠女性,哺乳期女性;④患有與頸椎有關的疾病,如頸椎結核、腫瘤、骨髓炎等;⑤已知過敏體質或對熏蒸藥物過敏者。
2.1 對照組 參照《針灸學》[3]中頸椎病診治方案,采用普通針刺聯合電針治療。取穴:C2~6頸夾脊、阿是穴。具體操作: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針刺部位,用佳健牌0.30 mm×25 mm或0.30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進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得氣后選取其中身體同側兩組穴位連接G6805電針儀,設置低頻連續波,時間30 min。
2.2 觀察組 ①中藥熏蒸治療。藥物組成:海桐皮15 g,川芎、羌活、桂枝、生麻黃、細辛、防風、艾葉、藿香(后下)、蘇木、花椒、威靈仙、紅花、當歸各9 g。將以上中藥放置熏蒸鍋中,加水燒開備用。操作時暴露患者頸肩部皮膚,讓其仰臥位平躺于中藥熏蒸床上,開啟電源,將溫度調至45~50℃(根據個人耐熱度而定),熏蒸時間設定為30 min。②腕踝針治療。定位:位于腕關節上2寸處,上4區(手掌向內,在拇指側的橈骨緣上)、上5區(腕背中央)、上6區(小指尺骨緣背)。具體操作:先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上4區、上5區、上6區位置,然后取佳健牌0.30 mm×25 mm一次性針灸針,使針尖朝向軀干方向與皮膚呈30°夾角快速刺入,針刺方向“趨向病所”,緩慢進針,不作捻轉,針后若有酸麻脹痛等需及時調整,以無任何針感為宜,然后再用膠布固定針柄[4]。
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次30 min,10 d為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治療期間如按照評定標準已痊愈,則無需完成1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①根據頸椎病JOA評分量表及視覺模擬評分(VAS)量表對頸椎病臨床主癥進行分級,具體如下。1級:輕微疼痛,無明顯頭暈和/或手麻,間斷或偶發;2級:輕度疼痛,持續性,偶伴頭暈和/或手麻,不影響工作;3級:中度疼痛,持續性,時有頭暈和/或手麻,可忍受,影響工作;4級:重度疼痛,頭暈和/或手麻明顯,難以忍受,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根據輕、中、重分級情況,對臨床疼痛程度、持續時間、有無伴隨頭暈或手麻、是否影響日常工作等,分別計0、1、2、3分,用于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評定。②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療效評定標準及臨床癥狀積分綜合評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頸椎、肢體功能恢復正常,療效指數≥95%;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頸椎、肢體功能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且<95%;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頸椎、肢體功能改善,療效指數≥30%且<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運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分析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或Ridit分析等相應的統計學方法處理。
3.3 結果
(1)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內、組間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頸痛、手臂麻等臨床癥狀積分改變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總有效率經秩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愈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頸椎病屬中醫“痹證”“眩暈”“項強”等范疇。《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有云“腎藏衰,骨不能堅”“肝氣衰,筋不能動”,故該病病機根本上為肝腎不足,筋脈失養。同時結合《素問·痹論篇》中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壅滯脈絡,故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瘀滯為標。
本文從中醫外治入手,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一方面,熏蒸可以擴張局部毛孔及舒張血管平滑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及功能;另一方面,配合藥物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瘀,改善局部肌肉軟組織痙攣,從而促進肢體、關節功能恢復正常[5]。本研究所用熏蒸藥物,如海桐皮、花椒祛風除濕,羌活、威靈仙通絡止痛,細辛、艾葉溫經止痛,防風、藿香祛濕,桂枝、麻黃散寒,蘇木、紅花、當歸、川芎行氣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對風寒濕型及氣滯血瘀型頸椎病的治療有明顯療效。此外,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使藥效經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不僅可提高局部血藥濃度,同時可以避免口服藥物刺激胃腸道。
腕踝針療法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十二經脈為主導,同時結合皮部理論,在腕踝部針刺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素問·皮部論篇》曰:“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腕踝針與身體各縱區均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過針刺皮下影響神經末梢的傳導,激起身體相應部位的反應,緩解局部病灶的痙攣,改善血液循環,進而發揮鎮痛作用[6]。研究表明,腕踝針通過將刺激上傳至中樞的神經-體液反射,在針刺部位產生機械波和化學波,并循經運行至病灶處,不僅可以產生優于普通針刺的鎮痛效果,同時還起到改善微循環、恢復神經細胞功能的作用[7-9]。臨床研究發現,腕踝針對頸椎病、痛證等方面治療具有優勢,其鎮痛機制可能是通過釋放內啡肽,抑制致痛物質的產生而達到鎮痛作用[10-11]。頸椎病其病位在肢體上部,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手三陽經。根據“離穴不離經”的針灸取穴原則及十二皮部經絡循行路線特點,所取腕踝針位置為上4區、上5區、上6區,分別對應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腕踝針治療通過以點帶線,同時作用于手三陽經,發揮其對頸椎病的最大化治療,從而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腕踝針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臨床療效顯著,對風寒濕型及氣滯血瘀型的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有明顯優勢。同時臨床操作簡便,無明顯毒副作用,大大減輕患者對針刺的恐懼心理,值得臨床推廣,其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肖建鑫,吳興杰.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近5年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中醫藥,2015(5):51-5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207-208.
[4]蘭蕾,張國山.腕踝針療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2-11.
[5]郭郡浩,陳林囡,李華.中藥熏蒸療法研究近況[J].時珍國醫國藥,2000,11(10):948-949.
[6]張心曙,凌昌全,周慶輝.實用腕踝針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5.
[7]胡俠,凌昌全.腕踝針止痛機理的生物力學觀[J].中國針灸,2004,24(5):361-363.
[8]蘇江濤,周慶輝,李銳,等.腕踝針對急性腰痛的即時鎮痛作用: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0,30(8):617-622.
[9]王永福,王會霞,李菊蓮.腕踝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4):106-108.
[10]潘玥,李平.腕踝針臨床優勢病種的文獻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8):618-620.
[11]楊孝芳,陳盼碧,王甜.腕踝針結合辨經取點法對頸椎病頸痛患者的鎮痛療效及血漿β-EP、SP含量影響 [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次全國中醫外治學術會議貴州省針灸學會2014年學會年會論文集,2014: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