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慧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所致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具有發作性、短暫性、重復性和刻板性的特點,可表現為感覺、運動、意識、精神、行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或兼有之[1]。癲癇是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屬中醫“癇病”范疇。筆者應用定癇膏方治療痰濁阻竅型癲癇,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聊城市中醫醫院腦病科住院及門診癲癇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7~58歲,病程2~19年;單純運動部分性發作8例,單純感覺性部分性發作2例,自動癥6例,單純部分性發作演變為復雜部分性發作2例,強直-陣攣性6例,失神發作3例,肌陣攣發作2例,失張力發作1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5~62歲,病程2.5~21年;單純運動部分性發作7例,單純感覺性部分性發作4例,自動癥5例,單純部分性發作演變為復雜部分性發作3例,強直-陣攣性6例,失神發作4例,肌陣攣發作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發作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的標準制定。①全面性發作時突然昏倒,項背強直,四肢抽搐;或僅兩目瞪視,呼之不應;或頭部下垂,肢軟無力。②部分性發作時可見多種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無突然昏倒;或幻視,或嘔吐,多汗;或言語障礙;或無意識的動作等。③起病急驟,醒后如常人,反復發作。發作后如常人或伴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心煩不安等,舌質暗淡,苔白膩,脈滑。④多有家族史,每因驚恐、勞累、情志過極等誘發。⑤發作前常有眩暈、胸悶等先兆。⑥腦電圖檢查有陽性表現,可做CT、磁共振檢查。
1.3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神經病學》[1]中癲癇的診斷標準擬定。①部分性發作:單純部分性發作,復雜部分性發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②全面性發作:失神發作,強直性發作,陣攣性發作,強直-陣攣性發作,肌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③不能分類的發作。
1.4 納入標準 經臨床和腦電圖證實,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的原發及部分繼發性癲癇患者。
1.5 排除標準 糖尿病患者;對藥物過敏者;有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孕婦及精神疾病患者;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由顱內腫瘤、腦寄生蟲病和代謝障礙等引起者。
1.6 剔除標準 未按規定服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治療過程中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或并發癥者。
2.1 對照組 根據癲癇發作類型選擇用藥,單純或復雜部分性發作首選卡馬西平(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2279,200 mg/片),成人400~1 200 mg/d,兒童400~800 mg/d,分2~3次給藥。強直陣攣性發作、失神性發作、肌陣攣等全面性發作首選丙戊酸鈉(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74,0.2 g/片),成人600~1 600 mg/d,兒童600~1 000 mg/d,分2~3次給藥。
2.2 治療組 給予定癇膏方內服。藥物組成:茯苓180 g,法半夏120 g,制天南星120 g,白術120 g,人參片90 g,天竺黃90 g,炒皂角60 g,當歸120 g,川芎120 g,僵蠶120 g,全蝎120 g,蜈蚣100條,甘草片90 g,明礬60 g,硼砂90 g,琥珀90 g。輔料為蜂蜜。明礬、硼砂、琥珀研極細末備用,收膏時納入拌勻。膏方由聊城市中醫院中藥制劑室加工而成,成人每次服10 g,早晚各1次;兒童每次6~9 g,早晚各1次。
兩組均以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服藥期間避免精神刺激。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腦電圖等。服藥后2周復診1次,記錄病情變化及其他癥狀、體征。
3.2 療效評定標準[3]顯效:發作頻率減少75%以上,腦電圖改變明顯好轉;有效:發作頻率減少50%~75%,或發作癥狀明顯減輕,持續時間縮短1/2以上,腦電圖改變有好轉;無效:發作頻率、程度、發作癥狀、腦電圖均無好轉或惡化。
3.3 結果 ①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②治療前后兩組安全性指標比較:治療后,對照組2例出現視物模糊,2例頭暈、困倦,1例皮疹,2例肝臟谷草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消化不良、腹瀉。治療組1例視物模糊,1例胃腸輕度不適。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無顯著變化。

表1 兩組痰濁阻竅型癲癇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癲癇之形成大多由于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或患他病導致臟腑受損,積痰內伏,一旦勞累過度,情志過激,生活起居失調,氣機逆亂,觸動伏痰,發為癲癇。本病屬本虛標實之疾病,正氣不足,痰濁瘀阻,上蒙清竅是本病的核心病機。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癲癇反復發作與痰濁深淺、正氣盛衰有關。痰濁不重,正氣不衰,則發作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痰濁不化,正氣漸衰,則發作頻繁,發作持續時間長,病亦漸重[4]。痰濁的產生與脾土功能不足密切相關,脾主運化,脾運不健則飲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聚濕為痰,痰阻風動,濁邪上犯,發為癇病。根據該病機特點,給予定癇膏方健脾益氣,豁痰息風。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補益后天之本,以截生痰之源;半夏、制天南星、皂角、天竺黃、硼砂、明礬豁痰開竅;全蝎、僵蠶、蜈蚣平肝息風,合琥珀鎮驚安神以增定癇之效;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暢達肝氣,補肝體,助肝用,與方中化痰藥、蟲類藥剛柔相濟,防其燥烈傷血。膏方口感較好,服用方便,患者樂于接受,在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本研究結果表明,定癇膏方能夠減少痰濁阻竅型癲癇的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改善腦電圖,臨床療效優于常規西藥治療,且治療期間副作用輕微,對血液系統、肝腎功能未見明顯影響,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1]賈建平.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97-31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2-78.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高毅,相修平,包培蓉.呂同杰中醫學術經驗集[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