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慶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與胃癌、胃淋巴瘤的發生密切相關。我國普通人Hp的感染率為50%~80%,在活動性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檢出率為71%~94%。根除Hp是防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重要途徑之一[1]。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西醫經典三聯療法曾使Hp根除率達90%,但近年來由于Hp耐藥導致其根除率下降到70%以下,且其副作用較大、復發率較高等問題也日益突出[2]。筆者應用清胃康合劑聯合西藥三聯療法治療Hp相關胃炎,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5例均為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駐馬店市中醫院肝膽脾胃科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4例,男21例,女23例,平均年齡(42.1±3.2)歲,平均病程(2.4±0.8)年。對照組41例,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齡(39.3±2.5)歲,平均病程(2.7±0.6)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中醫診斷標準[3]:胃脘灼痛或隱痛,脘腹脹滿,嘈雜,噯氣,納差,口干口臭,舌苔黃厚或膩,脈濡數或沉細;②西醫診斷標準[4-5]:胃鏡可見黏膜紅斑,黏膜出血點或斑塊,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腫、充血滲出,且13C呼氣試驗陽性。
1.3 排除標準 ①最近4周內使用過質子泵抑制劑(PPI)、H2受體拮抗劑(H2RAs)及抗生素等相關藥物者;②合并消化系統腫瘤及心、腦等系統有嚴重疾病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④有嚴重精神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單純西醫三聯療法,即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053)每次口服10 mg,克拉霉素膠囊(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55)每次口服0.5 g,阿莫西林膠囊(珠海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263)每次口服1.0 g。上藥均每日2次口服。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西醫三聯療法的基礎上加用清胃康合劑,方藥組成:黃芩片15 g,蒲公英24 g,清半夏12 g,枳殼12 g,丹參24 g,陳皮12 g,厚樸12 g,炒白術24 g,黨參片24 g,茯苓18 g,砂仁12 g(后下),焦三仙各12 g。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服用。
兩組療程均為2周,且在治療過程中不得使用其他功能相似的藥物。
3.1 觀察指標 停藥1個月后復查Hp,記錄各項臨床癥狀改變情況,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總積分、臨床療效及Hp根除率,并進行統計分析。
3.2 療效評定標準[6]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鏡復查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到輕度,Hp檢測陰性;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胃鏡復查黏膜炎癥好轉,Hp檢測陽性但感染程度明顯減輕;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

3.4 結果
(1)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Hp相關胃炎患者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2)胃鏡及13C試驗結果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Hp相關胃炎患者胃鏡及13C試驗結果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Hp相關胃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本病屬中醫“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既往對慢性胃病不同中醫證型Hp感染進行比較研究顯示,脾胃濕熱證及脾胃虛弱證患者Hp的感染率較高[7]。筆者通過觀察發現,本病以“虛實夾雜,實證為主”者居多,其病因病機可概括為濕性黏滯,困于胃腑,易阻滯氣機,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濕熱阻胃,胃失和降,導致胃脘疼痛、痞滿、嘈雜、納差諸癥;而脾胃虛弱則是導致濕熱外侵,脾胃運化失職的內在病因,故常兼納差、神疲、乏力等癥狀。因此,采用清熱祛濕治其標,益氣和胃治其本的治法。方中黃芩、蒲公英、清半夏辛開苦降,清熱化濕以治其標;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化濕和胃以治其本,脾胃強而濕不能犯;再以陳皮、厚樸、枳殼、砂仁等理氣和中,使脾升胃降,中焦氣機復常;丹參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防止久病入絡。本方既可清化濕熱邪氣,又可健脾扶正,既提高了機體防病能力,同時又增強了胃黏膜屏障作用,改善胃黏膜血流循環,促進胃上皮細胞再生、修復[8]。清胃康合劑聯合西醫三聯療法,能增加療效,減輕副作用,改善臨床癥狀,減少耐藥率,預防復發及再次感染,在Hp相關胃炎的治療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張萬岱,胡伏蓮,蕭樹東,等.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5):265-270.
[2]成虹,胡伏蓮.北京地區幽門螺桿菌耐藥情況及其耐藥趨勢[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39),2754-2757.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4]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幽門螺桿菌科研協作組.第3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2007年8月廬山)[J].胃腸病學,2008,13(1):42-46.
[5]劉利民,張萬岱,宋于剛,等.慢性胃病不同中醫證型Hp感染的比較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3,8(4):212-213.
[6]李一鑫,李秀明,張楠,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發展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2):91-94,108.
[7]李安振,湯小梅.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16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2):53-54.
[8]李玉鳳,張碧嚴,賴蕓,等.半夏瀉心湯對氟尿嘧啶致腹瀉小鼠模型腸道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23):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