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祝頤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先鋒村村組干部到80歲的貧困戶張老太爺家走訪時,發現其已死在家中,遂向平武縣豆叩鎮黨委政府、豆叩鎮派出所報告。經當地公安機關查明,因生活瑣事,去世的張老太爺獨自居住,去世前曾多次因病住院。當地的司法所、村委會等多次聯系其四女一子共五名子女,但子女方均未有效履行贍養義務。近日平武縣法院公開審理了此案,子女分別獲刑。(9月16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
俗話說,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然而令人悲憤的是,擁有五名子女的張大爺卻貧病交加,在孤獨中死去。烏鴉尚懂反哺之恩,五名子女對患病的八旬老父親既不支付贍養費,也不照顧其飲食起居。他們被法院判刑自是咎由自取。但是該案給遺棄老人的不孝子女敲響警鐘,該案背后的親情倫理之痛令人深思。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父母需要花費多少心血與汗水,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父母的養育之恩值得子女用一輩子來報答,用真心去感恩給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讓老人安度晚年,是為人子女的基本道德,也是法律的剛性要求。遺棄老人者已經喪失了作為子女的道德底線,理應受到道德輿論譴責與法律追究。這實際上也給社會上了一堂深刻的親情倫理課。
隨著“空巢老人”增加,如何贍養老人,已經成為一個社會難題。讓老人安度晚年,是子女的義務,也是政府與社會應該思索的問題。子女對父母盡孝,不僅體現在物質上保證老人衣食無憂;照顧好老人的飲食起居,關心老人身體健康與心理快樂,尊重老人的權利,同樣是贍養老人的重要內容。老人除了需要物質方面的贍養,也渴求精神贍養與親情關懷。事實上,老人渴望精神贍養的新聞并不少見。據報道,有的父母因為子女長時間不回家探望,設立探望獎、吃飯獎,把子女回家的次數與獎金掛鉤。甚至有老夫妻為了見子女一面,使出離婚苦肉計,把子女告上法庭的。
不可否認,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子女關心老人有時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情況在獨生子女家庭更為突出。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不能遺忘親情與孝道。我們沒有理由不與父母溝通、交流。即使經濟再困難,子女們也沒有理由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互相推諉,拒不履行贍養義務。客觀地講,如果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也應該經常鴻雁傳書,電話噓寒問暖,節假日抽時間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邊團聚。如果與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或者相距不遠,更應該抽時間陪陪父母,與父母談談工作,談談生活,承擔一些家務勞動。老人生病更應該認真照料,確保老人病有所醫。
五名子女遺棄老人或許只是個案,但這樣的個案也在警示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法律對遺棄、虐待老人的不孝子女也不會坐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