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樂
武漢外國語學校高中部 湖北武漢 430000
養老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養老不僅僅是生活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更是心靈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萌發寫意,還是源于在養老院的志愿服務經歷。當初抱著為老人獻愛心和增加社會閱歷的單純想法,我組織并參加了周末到養老院志愿服務活動,結果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老人們很容易滿足生活上的簡簡單單,卻難以忍受孤獨,老人們渴望陪伴,尤其是渴望家人的陪伴。本文是我對養老陪伴問題的探討和思考。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保障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人口平均壽命也有了提高,加上生育率的降低,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老齡化程度持續加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17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008萬人(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海外華僑人數),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65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到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預計到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頂峰。
目前,隨著我國一系列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老人的物質生活保障問題得以解決,但是隨之而來的現實是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虛,“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美好愿景難以落到實處,陪伴問題已經成為突出的養老難題。
“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濃重的色彩和地位。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導致并形成了物質至上的價值觀,養老觀念從以往的“用心”逐漸轉變為“用錢”,傳統贍養父母的思想也逐漸轉變為用物質和金錢供養老人,“孝”演變為與經濟利益掛鉤,致使傳承了幾千年的“孝道”文化遭受極大的挑戰。
邁入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逐漸下降,生理機能逐步退化,心腦血管疾病、風濕病、老年癡呆等都逐漸露出征兆。因健康狀況和社會角色的改變,老年人容易產生悲觀、孤獨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緒。因此,在獲取完善醫療保障措施的同時,老人們更需要護理人員長期的細心照護和家人經常的陪伴,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從而讓老年人得到更多人文關懷。
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家庭趨于小型化,傳統的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現象越來越少,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預計到2020年,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將成為老年人中的主力軍。與此同時,在普通家庭中,許多子女因忙于工作而減少陪伴時間甚至無法照料老人。他們與父母缺少精神上的交流,忽略了其心理感受,導致很多老年人精神變得更為糟糕。
為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引導社會各界不僅要繼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更要重視人文關懷,疏導老年人走出精神困境。在我的調查中,我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此提供了法律和法理上的保障。針對人民群眾在養老方面面臨的諸多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所作的報告中強調指出,不僅要“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而且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要“推動開展老年心理健康與關懷服務”。
杭州濱江有一所名叫陽光家園的養老院,籌劃了一個名為“陪伴是最長情告白”的項目,拿出面積為30平米并帶有落地窗和小陽臺的一部分標間,月租只收300元,專門提供給經濟能力還不足以負擔杭州高昂房價的90后大學生入住,條件是入住的大學生每個月花2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進行助老志愿服務,陪老人們聊天、打球、寫字、畫畫、唱歌、健身等。自從這個項目實施以后,養老院里老人們的歡聲笑語從此也多了起來。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有大學生離開,但總有更多的人加入志愿團隊。開始,有的志愿者只是沖著廉價的房租去的,但對很多堅持做下來的志愿者來說,打動他們的是相處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一份份溫暖情誼。老人們開心的樣子也感染著這些大學生們,看似是他們在陪伴老人,其實老人也給他們帶來了溫暖和激勵,并且給這些年輕人上了一堂堂寶貴的人生課。
杭州濱江養老院讓年輕人用陪伴服務抵扣房租的措施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值得推廣。
“時間銀行”的最初倡導者是美國人埃德加·卡恩,會員通過為他人提供服務來儲蓄時間,當自己需要幫助時,再從銀行提取時間以獲取他人服務。
自1990年第一家“時間銀行”在美國成立以來,如今超過1000家“時間銀行”遍布世界六大洲的26個國家。從1999年開始,我國部分城市也先后開展了“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社區試點。
“時間銀行”這樣新穎而有效的理念深深打動了我,在老齡化社會急速到來的今天,依靠廣大的社會力量,倡導“服務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通過“時間銀行”運行模式,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為那些孤獨的“空巢老人”服務的一份子。同時,人們日常的瑣碎時間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在豐富精神生活的同時為解決老齡化問題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可謂是一舉兩得。
1.倡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養老觀念,正確認識和對待老人的精神需求問題
每一個人都會變老,尊老、敬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老人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老人們的歷史貢獻更是值得全社會敬仰。要通過現代各種媒體渠道,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宣傳傳統道德文化,提升全社會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孝道文化。
贍養父母,絕對不是把錢給父母讓他們去獨自面對生活,而是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陪伴他們享受生活。因此,我們需要轉變養老問題的觀念,給予老年人更多精神關懷。
2.建立和完善國家、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養老陪伴與陪護管理與服務體系
要進一步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老人享有的陪伴和陪護權益。通過宣傳子女應該承擔的陪護父母的義務,并獎勵那些贍養老人的優秀子女,同時譴責那些的欺老棄老的不孝行為,從而營造出敬老、愛老、孝老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新風尚。
發揮市場的作用,加快養老產業發展,建立專門化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負擔,也是發展養老產業的契機。老年人實際上需要很多物質上的資助和生活上照顧,企業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商品與服務,在目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情況下,養老產業也許會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建立、完善和推廣社區互助養老和居家養老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加大志愿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大力促進志愿服務的發展,借鑒歐美國家的成功經驗,建立類似“時間銀行”的陪護積分制度,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服務理念。采取激勵措施,加快進行養老陪護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推廣使用,緩解人力不足而導致的養老陪伴(陪護)壓力。
總之,關心關愛老年群體,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需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在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尊老、敬老、愛老、孝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我們要逐步完善老人陪伴與陪護體系的建設,在創造良好養老環境的路途上不斷創新。在滿足老年人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更加注重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老年群體切實體會到社會和家庭的關懷。養老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這些必不可少的努力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更有利于我們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