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桂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廣西來賓 546199
新的轉軌變型,對主要在國內市場進行產供銷循環的企業也具有普遍意義。因為,由于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由于市場經濟和外向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企業優勢的重新組合以及市場格局的劇變。各類企業都不可能也不應回避國際市場,而應當主動地研究國際市場,根據自己的條件直接或間接地與國際市場、國外客商建立各種聯系,掌握國外需求的具體情況,找到自己在新的外向型經濟整體格局中的位置,以獲得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新的轉軌變型,將要求企業在多方面實現一系列的轉變和創新。
我國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而國際化經營則要參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因此外向開拓的企業在觀念上需要發生一系列轉變,進一步破除小生產的狹隘封閉思想,樹立國際化的新觀念,學習和掌握參與國際競爭的“共同規劃”的知識和技能,努力把經濟向國際化方向推進。具體地說:
首先,要強化國際化的市場觀念。國際市場的基本特征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和競爭。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只能適應市場,服從“看不見的手”的調節,根據市場需要進行決策。
其次,要強化國際化的競爭觀念。國際競爭是嚴酷的,優者勝,劣者敗。企業應當通過競爭,滾雪球式地擴大生產。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應當提倡從以價格作為競爭的主要手段轉為以優質產品和服務、高效率的工作質量和技術進步作為競爭之本,堅持客戶至上,質量第一,信譽第一;不應當通過抬價收購、削價競銷取勝,這樣將會引起國際市場的過度競爭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報復。
第三,要強化國際化的利益觀念。參與國際市場,實際上是在全球范圍內創造財富,參加者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這絕不是一方“完全得益”,另一方“完全吃虧”的事。因此,只有“肥水”互流,才能創造更大的全面效益。
第四,要強化國際化的比較效益觀念。企業應當從國際市場范圍內進行效益比較,盡可能追求國際市場平均利潤率以上的利潤,獲取盡可能多的外匯收入。因此,外向開拓企業應當建立一套新的包括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效益核算系統,并通過比較,確定國際競爭目標。
外向開拓企業面向國際市場,生產活動以市場調節和滿足國外訂單需要為主,產品銷售以國際市場為主,生產經營的目的是賺取盡可能多的外匯,謀求在國際市場上的利潤最大化。企業作為財富創造者和純經濟組織,如果不能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和外匯,就難以在外向型經濟的大環境中生存和發展。
外向開拓企業應當把國內國外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從全球性的觀點出發進行經營,從事多渠道、多口岸、多方位、“蛛網式”的國際化經營活動。這樣,企業可以從各國不同的利率和稅收中得到好處,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獲得比較利益,降低換匯成本,提高利潤率,還可以繞開貿易壁壘,有力地帶動商品出口。
國際市場的巨大風險有些是可以預見的,有些是難以預見的。過去,國營的外貿企業群就像一道防波堤,切斷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直接聯系,減少了國際市場風險對國內企業的沖擊。隨著外貿體制的改革,將有更多的外向型企業直接參加國際市場的角逐,接受國際競爭的檢驗。因此,企業在經營和生產安排方面應具有適應性強和靈活多變的特點。
企業內部的計劃、決策、信息、反饋機制必須大大加強,決策的準確性與決策效應的透明度必須大大提高。企業應當通過自身的原材料供應、商品銷售、售后服務過程,通過企業的情報網絡、國際情報信息中心、有關咨詢機構等各種渠道,把觸角伸向市場的各個角落,捕捉一切可能有用的信息,并經過加工處理成為企業計劃與決策的依據。
企業的自我發展與自我約束機制也必須加強。由于國內外市場存在著總量失衡、結構性失衡現象,特別是國際市場波動十分劇烈,這就要求外向型企業在謀求自我更新、改造和自我發展的同時,具有充分發達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機制。
當今世界的競爭已從中小企業之間轉移到壟斷集團之間,我國要步入國際經濟舞臺,走集團化經營的道路,將創匯農業、以鄉鎮企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技術產業聯結起來,優化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建立和發展外向型企業集團,是企業轉軌變型的一個重要途徑。從形式上看,外向企業集團在現有的企業集團的基礎上必定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以出口名牌產品為核心的專業化集團,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的企業集團;以一個或幾個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干構成的多出口主導產品、全方位對外的或高新技術開發集團,以貿工農為“鏈條”構成的農副產品出口生產集團,以科研、外貿、金融、生產、服務等企事業單位構成的一體化的綜合集團,以及各種類型的跨國公司(我國有中國化工進出口集團公司)等等。從其他的角度來考察,還可以分為緊密型(資金或技術入股、利益共享、實行資產一體化的股份制關系)、半緊密型、松散型(契約式的固定協作配套等伙伴關系)及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等等方式。
體現在產業結構戰略方面,應由勞動密集型為主轉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為主。目前我國出口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由于世界經濟正處于第二次產業調整時期,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正逐步流向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和地區生產。而我國具有勞動資源十分豐富的優勢,應當抓住這個機遇,大力加快勞動密集型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機電產品出口。在這方面,鄉鎮企業是一支主力軍。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在發展低附加值產品的同時,必須有重點地通過若干大企業集團和幾個大城市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即技術、知識密集型產品,否則外向型經濟難免有始終被人拖著跑的危險,中國就永遠不能成為技術經濟大國。
體現在產品結構戰略方面,應當由低檔次、初級品為主轉向高檔次、深加工為主。產品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提高產品的檔次和加工深度,改變國貨形象。這就要把國內的國頒、部頒、省頒標準生產變為按國際標準生產,不能滿足于獲得國優、部優、省優稱號,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消費層次和消費習慣來設計、制造產品,不斷改進產品的品質、花色、式樣,不能沿襲國內的“產品一貫制”;要注重產品的后處理、包裝、裝潢,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體現在經營結構戰略方面,應當由單一的經營轉向多種經營、綜合經營?,F代國際經濟活動的內容不僅包括商品流,而且包括資本流、技術流、信息流,綜合交叉。因此,單一經營已經難以適應新的國際競爭形勢的需要,應當促進我國企業從單一形式的商品貿易轉向多種形式的開拓經營,從工、技、貿相互脫節轉向生產、經營、科研、金融、信息等經濟活動多層次、多樣化地有機結合,以緩沖和吸收國際市場風險,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外向開拓型企業應當在企業內部建立與國際競爭要求相適應的靈活高效的組織形式和內部管理制度,培植國際化的“小氣候”,在企業內部鼓勵競爭、選擇,增強應變力。有條件的企業可以主要由外國專家管理。企業管理方法還應隨著其所處的國際環境的不同而加以改變。管理方法的國際化可以帶來管理手段的進步,帶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管理經驗與知識,帶來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