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菲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珠三角地區202年人均GDP要達到2萬美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假設依然走粗放經營的老路,要達到2萬美元只需要每年增長5%。然而作為代價,珠三角需要增加能源和資源損耗(折算成標準煤需要4億噸),這個代價很明顯是很難接受的。
2016年12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南方報業發布了《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指數評價研究》。研究顯示,深圳、廣州、珠海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第一梯隊領跑全省,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換中成效顯著,科技、人才和金融已經逐步取代人口紅利、政策紅利,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支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型和外源式發展模式均在不同程度上發生改觀,傳統粗放式經濟增長已經逐漸向依賴技術升級、服務增長方面轉變,企業規模集聚趨勢加快。
其中需要提到的是民營經濟,它們在市場經濟中的活力直接帶動高技術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升級。雖然提升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提質增效,但是創新力度不足。可見創新成為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障礙,阻礙了創新驅動轉變。文中指出,廣東2012-2015年的產業轉型升級進展狀況,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成效較為明顯,實現從投資主導、要素驅動向知識主導、創新驅動轉變,從工業為主導向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轉變,從資源主導、粗放型增長向節能減排、內涵式發展轉變。
產業轉型升級的變化,政府對各大高校的人才培養的要求也發生著變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新時代的理念,高校作為人才的輸出地,是實施創業教育的新時代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開拓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加學生的創業經驗。
(一)教育意識上的轉變:高等職業教育應從“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轉變為“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素質人才”的人才培養。我國在辦學模式上,高職強調高技能培養,“高”往往指的是高素質人才,但是很多學生的基本素質其實還達不到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要求。所以,學校在這個方面,設置“產、學、研、創”,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建立、項目孵化等等。例如,通過大一開設創新創業通識課、大二選修課和雙創周等課程設置進行孵化,包括大二下學期和大三的社會實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對社會發展的關注,來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
(二)教學辦學體系上的轉變:在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和教育政策的大環境下,以DQP為基礎的學分制教學體系凸顯職業教育“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素質人才”對廣東產業經濟圖棟的積極作用。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DQP學分制側重課程進行學生素質、能力測試,通過項目教學,逐層遞進,難度增加,最終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策劃,并通過校級大賽來刺激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達到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DQP為基礎的學分制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同時,與時俱進,學習主動性的提升不僅提升學生技術技能,還可以為學生終身發展打造學習氛圍。
(三)加強校企合作,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實訓項目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明確創新創業目標要求,在修夠創新創業課程學分后,允許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實踐訓練允許多樣化,可以是學生自建項目,可以是學校自主開發項目的參與,其中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減少實習類的實訓,企業加盟或試用學生的創新概念,好的創意實踐能夠真實有效的在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開發中使用,從而提升學生的穿行創業經驗,同時企業也從中獲益,校企合作得到升級。好的合作平臺將良性建筑創新創業體系。
(四)因材施教,高職工商營銷類專業的“智能教學”平臺的運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引進“學會學”平臺,通過建立“網絡課程、講堂、訓練、競賽”,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智能教學”和工商營銷類專業的特點很好的相結合,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在互聯網找到創業所需要的部分市場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有針對性的分析消費人群,借鑒企業銷售經驗,了解政府的行業政策,減少學生“創新容易,創業難”的問題。
(五)搭建激勵平臺。建立創新創業學院,由學校成立由校長擔任院長,其他二級學院負責人為成員,成立創新創業小組,實行試點。由學校牽頭,二級學院挑選好的苗子項目,集中孵化。建立創新創業獎學金和基金,鼓勵項目孵化和實踐創新。
(六)重視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輔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薄弱,普遍缺乏自性,面對社會的變化莫測容易感到迷茫,抗打擊性也不高,這些心理因素都容易造成學生的創業壓力。因此,需要對在校學生進行切實到位的創業心理輔導。
廣東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機遇與威脅并存。在經濟發展,技術革新,產業升級的浪潮中,通過打造互動性的能力提升渠道,打造開放性的創業項目的孕育平臺,DQP學分制的實施以及打造陪伴式的導師輔導制,營造主動性學習的創新氛圍,推動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