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飛虹
上海電機學院附屬科技學校 上海 200000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教師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因此,要完成這一使命,教師只向學生傳授教科書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和諧、寬松、友愛、平等的教學氣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數學教育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處于一個積極、創造的狀態。學生首先要參與這個活動,感覺到創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進行再創造。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提供自由廣闊的天地,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注重利用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具體情境,導入所學的新知識;靈活地運用符號、表達式、圖像等數學語言,聯系與本課程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提出數學問題,加深和擴展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體會數學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生動活潑地投入到學習中。
認識論認為,認識過程分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階段,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展示一些概念形成的原始材料,定理、法則、公式等的形成過程,解題的思維過程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再進行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歸納、推理、驗證等思維活動,揭示事物的本質,形成理性認識。學生在獲得數學概念、定理、法則、公式、解題方法等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獲得了參與創造思考的機會,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就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得到了培養。
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教育教學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很難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單一的教學過程,將帶來怎樣的后果。因此教師要從傳統的“傳道者”、“解惑者”、“授業者”分別轉向教會學習知識的引導人、引導發現問題的啟發人、解決“創業”問題的參與人。數學可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以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為立足點,以培養科研態度和提升科研能力為基本點,推動教師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教學。尤其強調學習和接受現代教育理念,切實讓教師們走進新教育,體驗教育的時代性,理解教育的時代意義和歷史使命,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重塑21世紀下的教師觀、教學觀、人才觀、學生觀,促使自己向學習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師方向發展,推動自己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
“快樂教學”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做題式”教學模式,建構立體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創設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和諧、寬松、友愛、平等的教學氣氛中學到知識,求得發展,并不是完全背離知識的教學,相反能促進知識的轉化,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它能夠強化個體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的身心、知識能力、創造能力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要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興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長期以來,在教學方法上,國內偏重于“演繹”,國外偏重于“歸納”,使得我們的教學不但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卻極大程度上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的心理。數學上的“悟理”,主要是通過猜想—推理—分析歸納,從而領悟其中道理的。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最頭疼的就是繁瑣復雜的習題課。學生如果能通過自己親自實踐操作,來認識知識邏輯規律與原理,則是一種享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本身產生興趣,使學生對獲得知識有著濃厚的憧憬和期盼心理,從而喚起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
數學教學應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與推廣”的基本過程,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和知識水平,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動,逐步發展應用意識,培養實踐能力。為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專題研究和開放性問題方面的內容,加強這方面內容的安排的密度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