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桂海
龍巖市松濤小學分校 福建龍巖 364000
閩西地區(qū)流行著多種戲曲劇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閩西漢劇。迄今為止,閩西漢劇已經(jīng)擁有約兩百年歷史。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指出:“要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強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戲曲內容的教育教學。”新形勢下,閩西漢劇要充分利用這一契機,推進閩西漢劇走進校園,走進課堂。
就當前個別學校開展閩西漢劇進課堂情況來看,還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的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一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閩西漢劇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標準,無法激發(fā)其欣賞和學習閩西漢劇的興趣;其次,很多學生缺乏學習閩西漢劇的動機。因為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學生及其家長認為文化課的學習更為重要,片面的認為花過多的時間學習閩西漢劇浪費時間。即便個別學校將閩西漢劇引入了課堂中,依然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中有個別學生受學習其他科目的影響,從而降低了教學效果。
閩西漢劇進課堂必然少不了專業(yè)的教師隊伍作保障,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當前學校的教師隊伍還難以擔任閩西漢劇教學這一大任,未能真正認識到閩西漢劇教學的重要性,無法把握閩西漢劇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閩西漢劇進課堂的效果。主要原因為:首先,當前我國絕大部分師范學院都有設置美術、音樂等專業(yè),但是很少有學校設置戲曲專業(yè),更談不上閩西漢劇。如此一來便導致很少有教師擁有指導閩西漢劇的專業(yè)知識,或者即便知道,也僅僅是皮毛;其次,不管是語文教師、還是音樂教師,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接觸到閩西漢劇的機會甚少,從而導致無法將閩西漢劇同自己的教學課程有機結合起來。
當前,閩西漢劇進課堂還存在著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大方面:其一,當前學校課程已經(jīng)屬于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但是該體系中并未包含閩西漢劇,僅僅是將閩西漢劇納入音樂課程中;其次,閩西漢劇教學方面缺乏權威性課本,地方或者學校缺乏實用的閩西漢劇校本教材,導致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影響閩西漢劇進課堂的教學效果[1]。
當前,很多學生排斥閩西漢劇,主要歸咎于:一是學生聽不懂,他們接受的都是現(xiàn)代流行音樂,對于閩西漢劇特殊的唱腔和表演藝術無法理解;二是學生認為土,在他們的認知中,閩西漢劇這類戲曲應該是老人或者農(nóng)村人喜歡的,不夠時尚。因此要想讓閩西漢劇走進課堂,首先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閩西漢劇《打洞結拜》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解漢劇的主要內容,學生發(fā)現(xiàn)這段漢劇主要描述的是一個16歲的小姑娘被歹徒搶上山后,關在黑暗的雷神洞中無助、害怕的心情,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西皮滾板”這一動作,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過程中感受學習閩西漢劇帶來的樂趣。
首先,各個學校要充分利用周邊的優(yōu)勢資源打造一支熟悉閩西漢劇師資隊伍。可以同當?shù)氐奈幕块T合作,邀請本地的專業(yè)閩西漢劇演員到學校中兼職閩西漢劇教學的教師;也可以請當?shù)亻}西漢劇的傳承人到學校開設講座,或者邀請專業(yè)的演員到學校中表演,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原汁原味的閩西漢劇文化。其次,要加強學校現(xiàn)有音樂教師在閩西漢劇方面的培訓,以便他們具備基礎的閩西漢劇知識和表演能力,更好地將閩西漢劇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各個學校應該充分結合自身教學現(xiàn)狀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愛好等,為學生精選閩西漢劇的學習內容,將閩西漢劇教學有機地融入到語文、音樂、美術、思品等課程中,結合這些課程的特點適當添加閩西漢劇的經(jīng)典唱詞、唱腔、演唱技巧、臉譜設計、閩西漢劇歷史文化淵源等內容,以便學生更好地了解閩西漢劇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并掌握閩西漢劇知識。例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閩西漢劇唱腔,從而讓學生沐浴在閩西漢劇文化的氛圍中;在美術課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簡單介紹閩西漢劇中臉譜的相關知識,并讓學生嘗試畫不同人物形象的臉譜。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從選閩西漢劇的傳統(tǒng)劇目中挑選出優(yōu)美動聽、通俗易懂的唱段,配合介紹選閩西漢劇的歷史,積極爭取當?shù)匚幕⒔逃块T的支持,將其編入鄉(xiāng)土教材,并編印成冊,推動閩西漢劇走進課堂[2]。
綜上所述,閩西漢劇作為我國一種傳統(tǒng)戲曲藝術,擁有濃厚的本土氣息和文化底蘊,是閩西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財富。閩西漢劇想要發(fā)展,就要充分利用戲曲進校園的契機,推動閩西漢劇走進課堂,讓這朵戲曲之花在閩西大地上盡情綻放。